北京市举办爱耳日宣传活动

作者:李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3-04 14:15:00

摘要:2013年3月3日是第14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活动的主题是“健康听力,幸福人生——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

    2013年3月3日是第14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活动的主题是“健康听力,幸福人生——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旨在唤起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提高公众对预防老年听力残疾重要性的认识,消除“人老失聪,天经地义”的错误观念,大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帮助老年听力残疾人的良好氛围。爱耳日宣传活动期间,北京市残联、卫生、教育等系统和相关机构将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市残联印制的7万份听力康复宣传手册发放到了听障人手中。3月1日由北京市残联、北京市残疾人辅具资源中心、怀柔区残联、市同仁医院在怀柔区泉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关注听力健康,共享幸福人生”的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助听器免费配发仪式和爱耳日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将为186名听力残疾人免费配发价值总额为170万元的助听器,近30%的怀柔区听障残疾人受益;北京市同仁医院的听力医学专家在怀柔镇举办了听力健康咨询活动,现场免费为百姓和患者进行了听力康复知识咨询和验听,并发放了护耳知识的宣传资料。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巍、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副理事长唐海蛟、怀柔区区长齐静、副区长刘久刚等出席了该活动。

    爱耳日期间,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在同仁医院设立宣传活动分会场,共同举办了听力健康科普讲座和咨询活动,重点讲解老年人常见耳科疾病、老年人与听力保健、老年听障助听器验配和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干预措施等知识,部分听障人士和亲友到场咨询了专家意见。各区县残联、卫生、教育等部门也组织辖区残疾人组织、医疗机构、听力康复机构和特教学校等单位,开展义诊、咨询和专题讲座,为群众提供爱耳防聋知识,免费检查听力,为听力残疾者提供免费发放听力检测卡、助听器等辅具服务。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残联还与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结合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了助听器免费维修和义务讲解服务。
    老年人听力障碍最普遍的原因是与内耳毛细胞及听神经的生理退化有关。内耳毛细胞部分缺失、变性,听神经纤维数量减少并退化,使老年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这种改变不可逆,药物或手术治疗基本无效果。其他因素如:遗传、噪声接触,耳毒性药物,精神压力,饮食结构,代谢性疾病、意外伤害等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其中老年性耳聋、疾病因素和噪声污染引发的耳聋所占比例较大。听力一旦出现了障碍,问题比想象的要严重。如听不见汽车鸣笛易出交通事故;听不见敲门声不知道有客人来访;听不见电话铃声无法与亲朋好友交流信息;看电视听不清对话就不知其所云等等。由于听力、交流存在困难,使老年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孤独、不合群、缺乏自信、焦虑、失眠、沮丧、自责、有压迫感、易疲劳、愤怒、逃避现实、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听力障碍患者达33.04万人,单纯听力残疾人22.7万人,60岁及以上残疾人比例为61.8%。据此推算,全市老年听力残疾人总数超过14万人。其中全部丧失听力的极重度(一级)老年听力残疾人占7.15%,通过听力补偿(配戴助听器等)可改善听觉环境的中重度(2-3级)听力残疾人达61.45%,轻度(四级)听力残疾人占31.39%,2-4级听力残疾人具备一定的康复价值。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有36%的听力残疾人有医疗服务需求,49%的听力残疾人有辅助器具需求,15%的听力残疾人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听力障碍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产生危险因素,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关系、社会和谐和身心健康。因此,做好老年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映 摄影报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