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啤酒悬案
摘要: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重庆啤酒接到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消息,称其正在策划与增持本公司股份相关重大事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先知 北京报道
重庆啤酒停牌,大股东嘉士伯啤酒欲争持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2013年2月25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重庆啤酒接到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消息,称其正在策划与增持本公司股份相关重大事项。已是第一大股东的嘉士伯啤酒为何还要继续增持重庆啤酒引发业内关注。与此同时,一旦完成对重庆啤酒的第三次并购,嘉士伯是否会下马重庆啤酒乙肝疫苗项目也成为一大悬疑。
继续增持强化掌控
据本报记者了解,算上此次增持,这已经是嘉士伯第三次增持重庆啤酒。
此前,为了抢夺中国啤酒市场,在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啤酒一统天下的背景下,2008年4月,嘉士伯通过与喜力组建联合公司联合收购纽卡斯啤酒公司间接获得重庆啤酒17.46%的股权。
随后的2010年6月10日,重庆啤酒再次发布了关于公司股东重庆啤酒集团向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转让本公司12.25%股份的公告。直到2010年12月27日,双方完成股权过户。股权转让完成后,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与其关联公司嘉士伯重庆有限公司将共同持有重庆啤酒29.71%的股权,为重庆啤酒第一大股东。
至此,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嘉士伯已经实现了对重庆啤酒的控制权,也打造了其在西部啤酒市场的领先地位。时隔3年,嘉士伯啤酒发起第三次增持行动。截至2月26日收盘,重庆啤酒股价15.94元/股。相比于3年前,此时再次增持重庆啤酒显得更划算。
2月27日,重庆啤酒董秘邓炜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除了接到嘉士伯的通知以外,还没有接到其他股东的通知,具体嘉士伯如何增持,是以什么形式增持,重庆啤酒目前还不清楚。
对于此次增持计划,嘉士伯中国区公关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嘉士伯集团确实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通知重庆啤酒,正在考虑增持他们的股票,在停牌期间,公司暂时无法提供进一步的消息。
“嘉士伯在中国的市场重心在西南地区,这个地区又是以重庆啤酒为核心,通过前两次增持,嘉士伯在短时间内控股了重啤,确定了其在中国啤酒行业的地位。”啤酒行业营销专家方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底增持嘉酿公司股份,也是为了强化对重啤的控制,目前,重啤的股价很低,嘉士伯有可能是想趁机抄底,步步为营,继续强化对重啤的控制。
乙肝疫苗项目
去留难料
随着嘉士伯啤酒的步步为营,重庆啤酒乙肝疫苗项目的去留也备受外界关注。
“这个项目是以前定下来要做的事情,现在只有接着去做完。”邓炜告诉本报记者,乙肝疫苗项目二期共分为两个试验,一个是北大的试验,一个是浙大的试验,目前北大的临床试验已经不做了,而浙大的试验还没做完。
据悉,重庆啤酒于1997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此后其股价一路上行,到2011年时,其最高点已达82.41元/股,翻了70倍。这一路上行的股价,离不开乙肝疫苗的故事。
1998年12月,重庆啤酒收购佳辰生物开始和乙肝疫苗挂上了钩,一个由上市公司、分析师以及机构共同编织的“疫苗神话”,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从2010年6月开始,重庆啤酒按每月一次的频率,对乙肝疫苗的进展进行了披露,股价也是随之扶摇直上。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其股价从35元冲上83元,涨幅超过130%,市盈率达到惊人的108倍。
然而,故事总有讲完的那一天。2011年12月8日,停牌多日之后的重庆啤酒,对外发布公告称,其疫苗二期临床实验疗效相当于安慰剂,宣告疫苗梦灭。随后,重庆啤酒在此后的11个交易日里,上演了10个跌停板。
2012年4月17日晚,重庆啤酒发布了一份迟到11天的公告。这是一份乙肝疫苗的临床试验总结报告,长达四千多字,里面还有大量图表、数据和晦涩的医学术语。不过,这份报告的结论,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无效。
“乙肝疫苗研究项目是很烂的一个项目,这是重庆啤酒此前自己上马的项目。”方刚认为,乙肝疫苗研究项目同嘉士伯相关业务的关联性不大,甚至说没啥作用,未来放弃这一业务的可能性很大,随着嘉士伯对重庆啤酒的不断增持,掌控力也越来越强,其自己的战略意图也会越来越明显。
行业进入
寡头并购阶段
事实上,进入2013年以来,啤酒巨头们为了保住地位,大手笔的并购愈演愈烈。
就在2月5日,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与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有关啤酒业务的交易协议。华润雪花将以总代价53.8亿元人民币,向金威啤酒收购其啤酒生产、分销及销售业务。
“金威啤酒资产素质良好,品牌深受消费者认可,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广东地区,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和销售网络,以及优质的生产设施。”对此并购,华润创业主席陈朗表示,“华润很高兴金威啤酒加入华润创业这个大家庭,此交易不单可增加他们的产能和规模效应,并可进一步完善华润雪花的中国销售网络,持续提升华润在全国啤酒行业的领导地位。”
相对于雪花啤酒和嘉士伯啤酒的咄咄逼人,百威英博也早已暗度陈仓。今年1月底,有消息称,百威英博雪津(南昌)有限公司日前已经与南昌亚洲啤酒有限公司达成了并购协议,拟收购亚洲啤酒在中国的所有啤酒资产。
对此,方刚评价称,在中国,啤酒的厂商数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几乎各地区主要啤酒品牌背后都不外乎是那几家龙头企业,各地方的小啤酒公司几乎都已经被各大啤酒巨头并购完毕,如果说此前啤酒行业是大鱼吃小鱼的阶段,那么未来,一定是大鱼吃大鱼的阶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