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西部农民工今年“在家”打工

作者:吴丽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06 23:20:00

摘要:随着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改变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农民工打工地点呈多元化选择趋势必将越来越明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临近春节,早早回家过年的张桂玲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回工作多年的东莞打工了。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家乡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招商引资的步伐很快,很多人都在家门口的厂子里找到了工作。
    本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该县近年来先后有十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建成投产,已有两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实现就业。
    镇原的例子只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悄然变化的一个缩影。全国工商联刚刚公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前9个月,私营企业户数增加最快的五个地区分别是贵州、青海、重庆、广西、西藏,其中增长率最高的贵州达到45.7%,较低的西藏也达到19.2%,增速大大高于传统的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广东、浙江10.6%和6.2%的增速。
    事实上,民营经济东西部数量增长的变化还只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侧面,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GDP增速正在快速超越东部发达地区,中国经济格局正开始重构。
    “回家”打工
    张桂玲是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她已经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打了八年工。之所以下决心不再背井离乡,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渐渐长大,自己照顾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则是,近几年她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规模不小的企业都已经建成投产。
    在企业户数增加最快的贵州,一家包装制品公司的经理汤文进告诉记者,他们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沿海打工返乡人员。由于很多是包装厂的熟练工,因此上手快。这几年公司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他希望更多的在沿海打工的老乡都回来在家门口工作。
    不仅在贵州,劳务输出大省河南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两年前结婚后,在北京打工的李增洋就开始给县城的一家快递公司代理点运货。“现在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还能顾家,比在外出打工好多了。”他告诉记者。
    一名浙江地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他的企业也想给员工更好的待遇,但关键是企业的利润实在难以提升。“我们厂的管理已经够严格了,内耗可以说非常低,但只要国外稍有风吹草动,我们这里就伤筋动骨。”
    他表示,农民工待遇低的更深层原因在于沿海企业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很多企业的出口产品没有技术含量,附加值极低,企业只能赚到极少的加工费,这就决定了工人只能是低工资低福利。“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改变,那大幅提高农民工工资和待遇只是一句空话。”他说。
    贵州省总工会副主席程安则认为,随着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改变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农民工打工地点呈多元化选择趋势必将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记者采访发现沿海地区很多中小型企业已经开始了转型之路,很多老板经历“割肉”阵痛后,要么下大力气提升技术含量,要么将厂子开到西部。
    西部的机会
    不仅仅是民营经济,中西部地区GDP增速也逐步超过东部。
    本报记者梳理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今年贵州以14%的GDP增速预期目标“领跑”全国,上海以7.5%的增速预期目标“垫底”,全国延续“西高东低”的格局。经济总量前五名中,只有江苏和河南将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定为10%,广东和浙江目标均为8%,京沪两地更“保守”,北京的GDP增速目标为8%,上海为7.5%。
    国内经济下行至今,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工业企业开工不足,但西部却逆势发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显著增长。而“西高东低”与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诸多“瓶颈”有关。
    从四川、河南这两个曾向东部地区输出劳务的大省的变化则可以看到产业转移的迹象。来自四川省劳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四川转移农村劳动力2100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091万人,历史上首次超过向省外输出的规模。而河南省2011年其农村劳动力省内就业就已经超过省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魏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表现在沿海地区十分成熟的低技术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经营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则表示,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之后,客观上由于增长的基数效应以及资源约束、环境约束等多方面的原因,增长成本上升,增长速度相对来说会比此前放慢。
    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更像一位晚熟的青年,在一定时候爆发出后发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西部地区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能够很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将迎来更多政策机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