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信任的基金会
摘要:从“中基会颁发的优秀公益项目奖”到“第六届中华慈善最具影响力公益项目金牌奖”,这一个个奖项是一家成立才三年多的公益组织取得的成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从“中基会颁发的优秀公益项目奖”到“第六届中华慈善最具影响力公益项目金牌奖”,再到集善工程“阳光伴我行”、“助困行动”的最具执行力奖……或许没有人相信,这一个个奖项是一家成立才三年多的公益组织取得的成绩。
但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确实做到了,而且是在没有财政资金支持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下做到的。“关键是我们发挥了机构独特的优势,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近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余品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余品烈表示,残疾人事业能否取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塑造形象至关重要,形象的好坏、社会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残疾人事业的兴衰成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是以此为根基,才有了现在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
中基会“功不可没”
《华夏时报》: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情况。
余品烈:基金会是2009年5月才正式成立的,工作人员不但少,而且都还是兼职,办公条件也很差,与此相比,贵州全省则共有240万残疾人需要帮助和扶助。可谓是时间短,任务重。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2012年12月,已接受了物资捐赠1003万元,资金捐赠544万元,总计154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基金会全体同志团结协作、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两不误,而且还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完成的。他们是值得赞赏和尊敬的。
《华夏时报》:这也正是对公益精神的最好诠释。
余品烈: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志愿精神。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从而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也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实这也完全契合我会的宗旨,即弘扬人道主义,动员社会力量,募集残疾人福利基金,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生存条件,确保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
《华夏时报》:基金会成立时间短,任务大,底子薄。你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余品烈:基金会成立伊始,首先是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贫困残疾人的需求,从我省残疾人最迫切需要的康复、扶贫方面入手,加强资金的募集和项目的争取。一是向中基会进行汇报并得到了中基会的大力支持。比如,中基会先后资助了我会儿童专用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有力提高了残疾学生的康复。
二是积极宣传,广泛动员,争取社会各方的有力支持。比如,2008年冰冻期间,厦门红十字会资助我省21万元的衣物,给十多所特校的贫困残疾学生送去了温暖;2010年4月,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给我省遭遇旱灾最为严重的黔东南州丹寨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提供抗灾救灾资金各5万元,为138户受灾残疾人购买生产资料及帮助1个行政村建设饮水工程等等。
《华夏时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健康发展,中基会可谓功不可没。
余品烈:对。中基会是一个负责任的基金会,也是一个能办大事的基金会。比如,2011年,中基会把贵州省作为试点之一(全国5个省为黑龙江、河北、安徽、陕西、贵州)进行扶持,给予250万元帮助10个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为加大示范基地的发展、建设和推广,中基会决定给予示范基地再追加40万元的扶持。
资金多了才能办大事
《华夏时报》:对中央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你怎么看?
余品烈: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有利于扩大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宣传和影响,增强有关部门和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工作,同时,还可以得到资助我省残疾人事业的资金。
《华夏时报》:你们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余品烈:比如,我会结合贵州省实际,决定申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承接发展农村残疾人蓝莓种植扶贫示范项目》和《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义齿加工就业发展示范项目》两个项目。经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办审批,后者获得了立项,项目资金30万元。值得一说的是,此次全国共有三万多家社会组织单位参与了申请,而立项的项目只有377个,我们也是获得项目立项的社会组织之一。
项目立项后,基金会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成15名学员的筛选,并送到北京开展培训。目前,学员的培训即将完成,公司正安排与自愿在公司就业的学员签订就业协议。根据中央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项目办要求,我们正在搜集项目资料,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及时上报项目办。
《华夏时报》:看来,积极主动地扩大影响,才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从而为残疾人更好地服务。
余品烈:是的。比如说,我会积极参加了首次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并制作了宣传资料在展示上发放宣传,因为残疾人事业能否取得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塑造形象至关重要。就是在此次展示会上,部分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主动来与基金会进行洽谈资助和合作事宜。另外,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在听取我会的工作介绍后,还积极为我省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筹集资金。目前,已为我省贫困白内障患者准备手术筹集了资金30多万元。
《华夏时报》:所有取得的这些成绩背后一定有很多难处吧。
余品烈:虽然我会用优异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残疾人的普遍认同,但困难确实不少。比如说,基金会工作人员均为省残联及直属中心的干部,兼职开展工作对基金会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开展资金募集和公益项目工作中,缺乏开展工作的经费,给基金会正常的工作运转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缺乏必要的交通、办公设备以及办公条件,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华夏时报》:下一步,你们如何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中基会颁发的优秀公益项目奖”到“第六届中华慈善最具影响力公益项目金牌奖”,再到集善工程“阳光伴我行”、“助困行动”的最具执行力奖……或许没有人相信,这一个个奖项是一家成立才三年多的公益组织取得的成绩。
但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确实做到了,而且是在没有财政资金支持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下做到的。“关键是我们发挥了机构独特的优势,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近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余品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余品烈表示,残疾人事业能否取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塑造形象至关重要,形象的好坏、社会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残疾人事业的兴衰成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是以此为根基,才有了现在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
中基会“功不可没”
《华夏时报》: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情况。
余品烈:基金会是2009年5月才正式成立的,工作人员不但少,而且都还是兼职,办公条件也很差,与此相比,贵州全省则共有240万残疾人需要帮助和扶助。可谓是时间短,任务重。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2012年12月,已接受了物资捐赠1003万元,资金捐赠544万元,总计154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基金会全体同志团结协作、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两不误,而且还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完成的。他们是值得赞赏和尊敬的。
《华夏时报》:这也正是对公益精神的最好诠释。
余品烈: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志愿精神。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从而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也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实这也完全契合我会的宗旨,即弘扬人道主义,动员社会力量,募集残疾人福利基金,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生存条件,确保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
《华夏时报》:基金会成立时间短,任务大,底子薄。你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余品烈:基金会成立伊始,首先是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贫困残疾人的需求,从我省残疾人最迫切需要的康复、扶贫方面入手,加强资金的募集和项目的争取。一是向中基会进行汇报并得到了中基会的大力支持。比如,中基会先后资助了我会儿童专用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有力提高了残疾学生的康复。
二是积极宣传,广泛动员,争取社会各方的有力支持。比如,2008年冰冻期间,厦门红十字会资助我省21万元的衣物,给十多所特校的贫困残疾学生送去了温暖;2010年4月,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给我省遭遇旱灾最为严重的黔东南州丹寨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提供抗灾救灾资金各5万元,为138户受灾残疾人购买生产资料及帮助1个行政村建设饮水工程等等。
《华夏时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健康发展,中基会可谓功不可没。
余品烈:对。中基会是一个负责任的基金会,也是一个能办大事的基金会。比如,2011年,中基会把贵州省作为试点之一(全国5个省为黑龙江、河北、安徽、陕西、贵州)进行扶持,给予250万元帮助10个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为加大示范基地的发展、建设和推广,中基会决定给予示范基地再追加40万元的扶持。
资金多了才能办大事
《华夏时报》:对中央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你怎么看?
余品烈: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有利于扩大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宣传和影响,增强有关部门和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工作,同时,还可以得到资助我省残疾人事业的资金。
《华夏时报》:你们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余品烈:比如,我会结合贵州省实际,决定申报《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承接发展农村残疾人蓝莓种植扶贫示范项目》和《贵州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义齿加工就业发展示范项目》两个项目。经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办审批,后者获得了立项,项目资金30万元。值得一说的是,此次全国共有三万多家社会组织单位参与了申请,而立项的项目只有377个,我们也是获得项目立项的社会组织之一。
项目立项后,基金会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成15名学员的筛选,并送到北京开展培训。目前,学员的培训即将完成,公司正安排与自愿在公司就业的学员签订就业协议。根据中央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项目办要求,我们正在搜集项目资料,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及时上报项目办。
《华夏时报》:看来,积极主动地扩大影响,才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从而为残疾人更好地服务。
余品烈:是的。比如说,我会积极参加了首次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并制作了宣传资料在展示上发放宣传,因为残疾人事业能否取得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塑造形象至关重要。就是在此次展示会上,部分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主动来与基金会进行洽谈资助和合作事宜。另外,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在听取我会的工作介绍后,还积极为我省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筹集资金。目前,已为我省贫困白内障患者准备手术筹集了资金30多万元。
《华夏时报》:所有取得的这些成绩背后一定有很多难处吧。
余品烈:虽然我会用优异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残疾人的普遍认同,但困难确实不少。比如说,基金会工作人员均为省残联及直属中心的干部,兼职开展工作对基金会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开展资金募集和公益项目工作中,缺乏开展工作的经费,给基金会正常的工作运转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缺乏必要的交通、办公设备以及办公条件,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华夏时报》:下一步,你们如何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余品烈:除了上面提到的继续争取中基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基金会机构和组织建设,具备专业稳定的工作队伍,具备公益专业的工作方式;同时建立理事会的科学管理机制,发挥理事们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作用;最后,还要加强基金会注册资金和项目资金的专业管理,推动残疾人基金的积累壮大。毕竟,资金多了才能为残疾人办更大的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