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难建构世界性的设计语言
摘要:谢锋呈现的时尚故事,不仅要用眼睛观察,还要用心去体会,那是一种矛盾及万物生生相惜的哲学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7年前,当谢锋的Jefen by Frankie首次以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名义,在巴黎时装周进行发布时,被媒体称为是“标志中国设计师崛起历史意义”事件,不过也有人说看他究竟能走多远。
顶着压力的谢锋成功了,打开了世界时尚之都的大门,一发不可收拾地5次登上巴黎时装周。谢锋呈现的时尚故事,不仅要用眼睛观察,还要用心去体会,那是一种矛盾及万物生生相惜的哲学观。
《华夏时报》:你为什么将苗绣搬上了巴黎时装周的国际舞台?
谢锋:苗绣是唯一没有被商业化的绣种,其它的绣种千百年以来已经被运用于商业,比如绣旗袍、绣屏风等。至今,在贵州当地的苗族母亲,从小孩穿的肚兜到女儿整套的嫁衣,都要亲自绣好,如此代代传承。另外苗族本身没有文字,所以苗绣里带有文化和民族的传承。但是苗绣本身没有商业化,靠这门手艺挣不到钱,越来越多的苗族年轻人宁愿进城打工,苗绣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我们推广苗绣是想告诉世界,一是中国有这样濒临灭绝的手工艺,二是希望帮助当地的人怎么样使苗绣变成普通人生活中可以使用的绣种,让苗族妇女可以靠苗绣生活的话,可以对文化延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巴黎时装周的发布会后,苗绣引起了行业内及媒体的高度关注和传播,让我非常欣慰,这也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
《华夏时报》:在JEFEN的设计中还可以看到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元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谢锋:时尚艺术需要从不同的姐妹艺术中获得灵感,我是从画画转向服装设计的,所以对其他的艺术更加敏感。在我的设计中,我一直在寻求能够代表中国哲学的符号。而中国哲学源于儒家思想,处处体现着矛盾及万物生生相惜的哲学观。不管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如书法、茶道、国画,还是今天我创立的JEFEN品牌女装,都力图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注入其骨髓,寻求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华夏时报》:你同其他的中国风格的设计师之间有什么不同?
谢锋:其实一直以来我的设计的特点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尚相结合,我们希望把中国的文化变成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语言,这个过程是我这十几年来努力的方向,包括我们之前一直在巴黎做发布,也是本着这样一个精神,就是怎么样把中国的文化变成世界的语言。
可能国内也有很多的设计师也做了很多很美的服装,但是怎么样变成世界上都能接受的语言这需要很长远的过程,就是我现在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我的设计不是特别的中国化,但是中间又有中国式的内涵,设计比较现代,我又不愿意放弃中国的内涵,所以JEFEN的产品、JEFEN的箱包都运用了大量的手工,在工艺上不省略任何的一针一线,有很多手工的环节都必须坚持,让它保留下来。
《华夏时报》:中国设计师品牌中的传统文化是否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谢锋:世界的时尚舞台如今已经接收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创新力量,而且变得更加国际化。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没有中国文化的特征,那么要走向世界时尚舞台,区别于其他的设计高度就缺乏了说服力。
中国的强大体现在时尚产业的国际话语权上,现在我们仍需做很多的努力。同时这些已经活跃在世界时尚舞台的设计力量也是对中国时装非常正面的推动,应该有更多的中国设计师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但如果你只保留了古老的文化,那么也就不具备生命力。我们只有把它变为具有未来性的东西,很多的年轻人就会去追求,这个项目就有着很强的生命力。JEFEN(吉芬)品牌的成功就是因为吉芬品牌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其实是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一个新的生存的高度。
《华夏时报》:为什么国内只有少数设计师品牌以设计师本人名字命名,消费者对设计师认知不及品牌认知?
谢锋:早期设计师更关注如何做设计,给品牌注入了灵魂,却忽略了品牌的推广,但是现在就已经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人们获取资源的渠道变得非常多元化,如果消费者能够更多地了解设计师,会对理解品牌的设计风格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而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品牌观念也日趋成熟,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富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他们会主动了解品牌背后的故事。
《华夏时报》:你曾说,看到很多设计师从努力、成名到退出的过程,有时候会很惆怅。中国的设计师和自己的品牌怎样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谢锋:中国设计师是一个壮大和发展的群体,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伟大的消费者上的,如果千万个消费者都为穿着中国设计师品牌的服装而感到自豪,到那个时候中国设计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个时代是更加纯粹的,设计师必须要有才华,要热爱设计,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一种纯粹的事业心。从运营形式上,中国的设计师品牌要走得更长远,就需要改变运营模式。另外如果设计师品牌没有个人的色彩和中国文化的特征就很难区别于世界其他的设计高度。这是我们的时装设计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