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夫:价格水平将脱离经济基本面反弹
新一轮的恐慌正在蔓延,从A股反弹夭折到道琼斯指数再创新低,市场的表现似乎都在配合所谓的“金融危机第二波”这一舆论的扩散。
笔夫在2008年1月预言道琼斯指数必将跌破万点大关、7月判断油价泡沫将破灭、商品市场已到牛熊分界线,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看多国际金融市场的表现,直到上周,笔夫谨慎地看多金属后市的表现,并认为,宏观经济结构性复苏给以铜为代表的金属市场带来反弹的机会,这周,沪铜出现逆市上扬的行情,LME铜价连涨五天。
经过最近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各关联因素的考察,笔夫已觉察到,恐慌虽然还在左右投资人的情绪,但市场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旦这些变化的内在逻辑被他们发掘,情绪可能会发生大转变,我的一个较为乐观的看法是,道琼斯指数已经见底,或者说正在见底。我知道,市场上少有人会同意我的看法,伯南克和索罗斯也不会,但这不要紧,因为在笔夫认为道琼斯将跌破万点的时候,他们正趋向认为市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笔夫前面文章曾认为,在国际金融格局出现大幅震荡的环境下,油价所代表的资源产品价格、黄金所代表的居民储备和避险意愿、美元所代表的国际货币价格、道琼斯指数所揭示的国际金融危机进程等这些因素处于一个整体之中,互相影响和依赖,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必将迷失大的方向。
全球救市的资金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之巨,政府救市的巨大决心在让人鼓舞的同时也让人为央行滥发货币的冲动感到担忧。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目的只是为了缓解各国的现实威胁,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暂时不在金融当局的考虑之列。决策者不可能不知道低息政策与未来通胀的直接联系,只是在最坏结局与次优结果之间他们选择了次优结果。就像奥巴马政府所言,走出危机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就业局势的缓和,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将会做任何可能的选择。即使这样,奥巴马政府也承认,即使使出浑身解数,胜率也只有六成,那么四成的可能性是什么?当然不仅仅是增长的停滞,滞胀才是各国真正的噩梦,而这一点被政府官员和学者普遍忽略。
不管经济是否已停止下滑,价格水平开始抬头的信号已经发出,说到这里,笔夫甚至需要对之前关于通胀不会很快到来的观点作出些许修正——这一天也许会提早到2009年年末到来。上周笔夫作出了金属市场将出现中期反弹的预测,本周LME铜价已经连涨五天,作为投资者,我们经常是看到了现象却还一时无法知晓产生这些现象的全部原因,对于基本面极差的基金属市场也是如此。不过,笔夫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虽然伦敦铜库存仍然高达50万吨之多,但两周以来已经出现增幅明显放缓的趋势,本周甚至有两天的库存是下降的,与历史相比,这一库存数据并不算高,2002年初,伦敦铜库存曾高达100万吨。原油价格在本周也出现了连续的反弹,虽然并不看好其在2009年的整体表现,但的确,它也可能由此来一次像样的中期反弹。
金价的上涨应该已经告一段落,在历史高点面前,它选择了止步回落。看好其未来走势的里昂证券将其2010年的价格看高至3000美元,这让人想起了在油价见顶过程中那些疯狂的预测。而市场见顶的信号之一,就是那些疯狂的预测开始充斥市场,即使不从阴谋论的角度加以解读,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非理性的胡话应该当做反向指标来对待。仅仅作为避险工具的黄金,行情一定会在市场恐慌情绪出现缓和之际了结,现在,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人已经提前预知这一天的到来,这就是为什么本周金价从高位回落。金价3000美元的预测,不知到头来是神话还是笑话。
金价的回落也将是市场趋于稳定的强烈信号。道琼斯指数虽然创了七年来的新低,但是似乎并没有加速的意愿,造成美股近期低迷的原因是悬而未决的花旗银行国有化案,虽然政府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国有化是美国投资人完全难以接受的方案,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相反,美国人并不认为有政府接手是件好事,相反成了市场恐慌的理由。实际上,只需要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转变一点点,市场情绪就会大为转变,实际上,本周美国的就业数据和消费数据仍在恶化各种预期,但显然已经难以对市场构成更大的威胁,美国人和全世界正在习惯于危机中的坏消息,他们所做的,是艰难地去寻找那些久违的好消息。
美元的上涨似乎也遇到了阻力,美元指数在近期高点面临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在近期内强行上扬的动力还显不足,如果美元就此再次进行较深幅度的调整的话,则有利于商品市场实现正在蕴酿中的反弹行情,美元的强势得益于欧洲经济体不断传来的坏消息以及欧元潜在的利率下调空间,前者可能只是投资者的某种错觉,而后面一个因素的影响不会太持续。
中国的农产品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一波巨幅的反弹,玉米期货价格甚至已经反弹至历史最高价的90%,这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政府的托市政策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消息报道说,大米的批发价格已涨至四年新高。
如果基础性商品价格真的脱离经济基本面而出现上扬的行情,那么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各国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在需求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价格的上扬只能说明货币开始泛滥,各国需要警惕的就是由此导致的滞胀结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