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金会透明度需“多管齐下”
摘要: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应承担公开透明的神圣义务。
“全国2213家基金会平均透明度得分仅为45.79分,约占总分129.4分的35%,行业整体透明度得分‘不及格’。”近日,在“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简称FTI)2012排行榜”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宣布了这一结果。
程文浩表示,基金会行业的诸多透明问题在中基透明指数FTI中得到了可视化的反映,如监管缺失,无信息公开但照样生存;部分基金会很不透明,仍获大额捐赠;某些基金会收入支出比例严重失衡;一些行业基金会整体透明度偏低,以及部分省份基金会透明指数均值偏低。
129.4分是最低标杆
《华夏时报》:排行榜的数据来源是如何确定的?
程文浩:数据主要来自基金会根据民政部门要求填报的2011年度工作报告和基金会官方网站。中基透明指数由60个客观评估指标组成,国家对于基金会的公开透明有一些制度规定。
《华夏时报》: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公众对公益组织的透明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60个指标的满分是129.4分,这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要求呢?
程文浩:这60个指标只是一个最低标杆,而非最高要求。换句话说,基金会至少要公布这60个指标的信息,它才能够基本做到公开透明。在这个基础上,整个社会对它还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它披露的项目信息和财务信息还应更加具体。
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公开又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先提出了60个指标的基本要求,如果相当数量的基金会都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这个标杆肯定还会相应提高。
《华夏时报》:但现在看来,这一“标杆”显然短时间内还无法提升。
程文浩:是的。此次排行榜涵盖了我国2213家基金会,平均得分仅为45.79分,约占总分129.4分的35%,行业透明度得分“不及格”。其中981家基金会的分值低于平均得分,即44%的基金会未达到平均得分。1112家非公募基金会平均得分45.33分,总体未达到及格分数。
尽管如此,但自2012年8月29日FTI上线试用到此次榜单发布,全国基金会透明度平均分还是提升了2.28分。这说明有些基金会已经认识到了推动自身透明及廉洁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对于捐赠人而言,透明度高的基金会要比透明度低的基金会更值得信赖,具有更低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华夏时报》:此次入榜的基金会高达2000多家,如此庞大的数据如何计算?又如何确保这个排行榜公正、客观?
程文浩:基金会中心网把日常收集到的基金会的信息输入系统之后,系统就会根据我们设定的算法,自动计算出相应的透明度得分和排名。基金会的这些原始信息都可以在其FTI网页上查看。
中基透明指数是一套综合指标、权重、信息披露渠道、信息完整度等多种参数,以排行榜单为呈现形式的基金会透明度评价系统。为了开发这套指数体系,我们组建了主要由学者组成的顾问团队,经过一年的探索才开发完毕,整个过程比较严肃。不仅如此,我们整个评价方法体系同样在FTI网站上向公众公开,以接受社会的监督和问责。
同时公开计算方法和数据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排行榜的公正客观。
内外监督“双管齐下”
《华夏时报》:中基透明指数2012排行榜反映出了哪些问题?
程文浩:我国虽然有《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等多项制度规定,但现在却有高达63%的基金会信息披露不合格,暴露了相关部门在基金会监管方面存在严重漏洞。
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全国仍有20多家基金会除了名称之外几乎再无其他任何信息,有46家基金会没有任何联系信息,即公众无法与之联系;还有很多基金会收入支出比例严重失衡。例如,在公募基金会中,某省湿地保护基金会2010年、2009年公益支出分别仅占上一年总收入的15.37%和16.92%。这些都违反了《基金会管理条例》的相关比例规定,但这些基金会却依然能够顺利通过监管部门的年检,着实令人费解。
《华夏时报》:那么,你觉得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程文浩:既要抓信息公开,又要加强政府监管。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应承担公开透明的神圣义务,既然它接受捐款,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其自身就必须是“玻璃口袋”,让全社会清楚地了解其日常管理运营状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华夏时报》:就现状而言,你认为慈善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怎样一套监督机制?
程文浩:从目前暴露的问题来看,既有主管部门的监管问题,也有基金会自身的管理问题。因此,我认为一套完善的机制应当是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所谓内部监督,就是要求基金会完善自身治理结构;外部监督则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二是捐款者对善款去向和使用情况的监督,三是社会公众和大众传媒也应更加关注公益慈善的公开和透明。如此多管齐下,一定能够改变基金会行业总体缺乏公开透明的现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