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国制造怎样变成中国创造

作者:薛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2-19 23:33:00

摘要:发达国家的企业毕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理解更深刻一些,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提供产品。
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薛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像瑞士等GDP总量不及中国十分之一的小国也是世界名牌一大堆。韩国这样后起的国家,在经济起飞三十年时也早做出了世界名牌。中国在这方面则至今还是一无所获。世界上充满了中国制造,却见不到中国创造。
    这一问题,已经被讨论了若干年,至今仍然见不到出路。多少年前就听说中国汽车要登陆美国,如今早过了预测的日期,却连影子也没有。李宁是举国体制打造的世界明星,用这牌子经营运动用品,其中包括许多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服装,按说胜券在握,可惜李宁公司据说也陷入困顿。过去我们可以说自己一穷二白,竞争不过发达国家情有可原。现在是财大气粗,世界上的东西似乎没中国买不下来的。怎么创造不出自己的牌子?
    最近笔者因为腿伤无法跑步,改练骑车,为此花了两千多美元买了辆自行车,开始了新的运动。这个生活方式的小改变,令我意想不到的顿开茅塞。我骑了一辈子车,一直到34岁出国为止,自行车都是我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时我们也都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一自行车大国。当私人车在中国崛起时,我就大声疾呼:要恪守自行车这种合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绿色交通工具。但是,我的呼吁显然是螳臂当车了。中国的主流意见似乎认为:汽车才是现代化的标志。汽车才能拉动经济。各地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也纷纷给汽车让路,使得自行车在城市中无立锥之地。
    殊不知,当我们模仿西方工业化国家大力发展汽车时,人家却纷纷抛弃汽车。《经济学人》最近的综合报道指出,西方最迷恋汽车的是婴儿潮一代。这代人正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人对汽车热情大减,甚至许多人放弃汽车,一定要到只需靠公交和自行车的城市工作。预计未来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汽车市场饱和,西方的汽车业只能到第三世界扩张。更重要的是,汽车业在西方已经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基础雄厚,涉猎的技术广泛。中国想取而代之几乎不可能。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发展汽车等于为人作嫁衣,使西方汽车公司在中国大发其财,自己能打入对方市场的品牌却一个没有。
    与此同时,被中国放弃的自行车,则在西方悄然崛起。自行车热从欧洲蔓延到美国,越来越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城市时尚。其市场之大,利润之高,也让我吃惊不小。我这辆两千美元的车,不过是个中档公路赛车,而且是趁年底旧车淘汰大减价时买的,原价本是2600多美元。5000甚至上万美元的车也不少,最高级的自行车能顶一辆汽车的价了。还有,我发现波士顿地区的自行车迷很多,许多人不止一辆车。我外甥的邻居是一位越南裔的老太太,居然有五辆,最近正向邻居炫耀她2万多美元的一辆高档新车。当然,便宜的自行车更多。到沃尔玛的货架上,70多美元就能买到一辆低档山地车。
    我不是说中国一定能占领自行车市场。在高档自行车领域,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发达国家占据着天然优势。但是,考虑到自行车产品在价位上惊人的跨度,中国在某一档次的产品上突破还是很有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我这次骑车后,才发现自行车的产品远远不止一辆自行车。在新英格兰的冬天骑车,需要暖脚的鞋套、暖腿长袜、暖臂袖、手套等等。到网上订购这些产品,居然找不到中国的牌子,虽然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
    这让我想起了困境重重的李宁公司。如果是传统的运动服装,阿迪达斯、耐克等等早已在世界市场上盘根错节,很难有空子可钻。这就像中国汽车和本田、福特死拼一样徒劳。德国中小企业家们有个说法,叫“不和大象跳舞”,专注于占领大象鼻子插不进去的缝隙市场。再看看自行车衍生产品的市场,真是充满了这种“缝隙”。像暖脚鞋套这样的产品,并没有被如雷贯耳的跨国公司把持。一双鞋套能卖几十美元,其实不过是个特别的袜子而已,除了用料外,并无太多技术含量。中国怎么可能连这种产品都发明不出来?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称中国要注重生活方式的创意,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当中国模仿人家的生活方式时,就需要供应这种生活方式的产品。但是,发达国家的企业毕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理解更深刻一些,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提供产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学着西方人开车,最终会喜欢上外国车。除了技术优势外,毕竟外国厂家对开车的生活方式理解得更精微细致一些。但是,我作为北京人,骑了一辈子的车,对骑车的甘苦很能体会,而且相信国内有大量我这样的人。如果我们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自行车上多下下工夫,如果各地政府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多考虑一下自行车的利益,那么就可能给中国的企业创造一个庞大的自行车市场。像暖脚鞋套这样的产品,本来就是中国北方骑车的急需产品。现在自行车在发达国家风行,特别是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加拿大、北欧、英国等气候寒冷的区域已经相当普及。像鞋套这类缝隙市场,还是大有买卖可做的。怎么可以拱手送人?
    亦步亦趋地赶西方的时髦,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模式,只能永远给人家做来料加工。生产毕竟是为生活服务的。中国模式,必须有自己的生活本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