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荤素搭配”谋转型
摘要:相比以前的“鲍鱼海参”日子,中国的银行业正朝着“鸡鸭鱼肉、荤素搭配”转型。
本报记者刘飞北京报道
金融改革的号角如何吹响?在11月28日的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上,众多专家都认为这副重担要落在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上。
十八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活动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而利率改革的进程,也决定着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光大银行资金处处长盛宏清在会上指出,央行可以再次扩大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可以扩大到基准的1.2倍,贷款可以下降到0.6倍。而后,央行可以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仅仅保留存款利率作为指导价格。随后可以先放开存贷比。然后,取消长期存款利率管制。而这些步骤可能贯穿整个“十二五”规划,需要5-8年时间。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总揽全局的基准利率。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
改革开放三十年,收入分配格局却呈现“居民降、企业平和银行升”的特点,难免有“损私肥公”之嫌。
在经济下行周期,这一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遏制。一边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缺钱,尤其在欧债危机等海外市场出口的冲击下担忧资金链断裂;而另一边央企却以低成本融资,转手卖高价理财产品,造成金融分配的不平衡。
如何提高整个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呢?11月28日,出席2012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圆桌论坛的专家一致认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宏观来说,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得资本、资源形成效率,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形成更有利的调和机制。从微观来说,在财富收入分配格局上,最大的收益群体转为个人及企业。
如此,个人财富的增加,民企融资地位的平等提高,进而整个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得到提升。与十八大报告中“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相一致。
深化改革需“鲶鱼”
未来,中国央行利率改革攻坚的整体思路是将以资金池为核心,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逐步拆除管制,打通四大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存款市场),整合生成一个统一的利率基准点,在此利率基准点上再衍生成N维利率空间。
盛宏清指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核心内容,就是在贷款和存款市场化上取得突破。
利率市场化也已进入了攻坚区、深水区。在2012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上,谈及推进利率市场化之难,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从技术层面看,市场的准入与退出制度需要完善,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推进需要引进新的竞争者搅动市场、打破目前的格局,形成所谓的鲶鱼效应;另一方面,在竞争过程中,金融机构资不抵债退出时,有相应的退出制度。
“从内部讲,银行还需要加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内部评价法。”盛宏清认为,银行自身要练好内功,其风险框架和企业磨合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为提高性能分析和计算,银行前期IT建设已经做了相当大的投入。”戴尔公司金融业解决方案高级经理杨居峰认为,银行已经从技术层面做好了准备,利率市场化时机已经渐渐走向成熟了。
相比技术层面,经济的基本面显然底气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而目前投资拉动主要是以国企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种情况下就往往存在压制利率的问题。”赵庆明认为,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银行业要“荤素搭配”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银行高利润增长已成为过去时,未来银行逐步回归常态性增长,10%-20%甚至10%左右的利润增速应该是银行业未来增长的基本态势。
而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似乎并不那么乐观,“明年银行业驱动因素还是信贷投放,可以推升银行业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但今年两次利率浮动空间的调整会减掉6个点的息差收入,再加之2个点的不良率以及信贷成本上升,如此一来,明年银行业的增长应该是个位数。”
略显乐观的赵庆明认为,尽管目前来看,实际不良贷款还没有充分暴露,如果比较审慎的话,那一定是10%以内了;但如果仍然比较乐观地做,也就是用人为手段修饰财报的话,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仍会超过10%。事实上,欧美银行也通过减持股权等各种措施,修饰报表的方式维持利润增长。
但相比以前的“鲍鱼海参”日子,中国的银行业正朝着“鸡鸭鱼肉、荤素搭配”转型。赵庆明表示,以建行为代表的大行为例,金融脱媒脱的是信贷的需求,但大企业无论怎样也离不开金融服务。
“大行综合化体现在,在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方面,包括证券、债券的承销、发行、兼并、收购,资金的管理、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的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效应。”赵庆明表示,但大行也要转型,要重视中小企业和个人、家庭。
“在银行监管趋严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无疑风险极高。”周昆平认为,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转型,要向零售业务转型。零售业务空间巨大,不仅体现在产品、品牌以及服务流程,今后产品体系的一个方向要给未来零售银行主力群体提供更多表外的中间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个贷类等组合业务。
金融改革的号角如何吹响?在11月28日的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上,众多专家都认为这副重担要落在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上。
十八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活动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而利率改革的进程,也决定着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光大银行资金处处长盛宏清在会上指出,央行可以再次扩大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可以扩大到基准的1.2倍,贷款可以下降到0.6倍。而后,央行可以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仅仅保留存款利率作为指导价格。随后可以先放开存贷比。然后,取消长期存款利率管制。而这些步骤可能贯穿整个“十二五”规划,需要5-8年时间。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总揽全局的基准利率。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
改革开放三十年,收入分配格局却呈现“居民降、企业平和银行升”的特点,难免有“损私肥公”之嫌。
在经济下行周期,这一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遏制。一边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缺钱,尤其在欧债危机等海外市场出口的冲击下担忧资金链断裂;而另一边央企却以低成本融资,转手卖高价理财产品,造成金融分配的不平衡。
如何提高整个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呢?11月28日,出席2012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圆桌论坛的专家一致认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宏观来说,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得资本、资源形成效率,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形成更有利的调和机制。从微观来说,在财富收入分配格局上,最大的收益群体转为个人及企业。
如此,个人财富的增加,民企融资地位的平等提高,进而整个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得到提升。与十八大报告中“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相一致。
深化改革需“鲶鱼”
未来,中国央行利率改革攻坚的整体思路是将以资金池为核心,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逐步拆除管制,打通四大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存款市场),整合生成一个统一的利率基准点,在此利率基准点上再衍生成N维利率空间。
盛宏清指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核心内容,就是在贷款和存款市场化上取得突破。
利率市场化也已进入了攻坚区、深水区。在2012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上,谈及推进利率市场化之难,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从技术层面看,市场的准入与退出制度需要完善,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推进需要引进新的竞争者搅动市场、打破目前的格局,形成所谓的鲶鱼效应;另一方面,在竞争过程中,金融机构资不抵债退出时,有相应的退出制度。
“从内部讲,银行还需要加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内部评价法。”盛宏清认为,银行自身要练好内功,其风险框架和企业磨合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为提高性能分析和计算,银行前期IT建设已经做了相当大的投入。”戴尔公司金融业解决方案高级经理杨居峰认为,银行已经从技术层面做好了准备,利率市场化时机已经渐渐走向成熟了。
相比技术层面,经济的基本面显然底气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而目前投资拉动主要是以国企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种情况下就往往存在压制利率的问题。”赵庆明认为,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银行业要“荤素搭配”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银行高利润增长已成为过去时,未来银行逐步回归常态性增长,10%-20%甚至10%左右的利润增速应该是银行业未来增长的基本态势。
而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似乎并不那么乐观,“明年银行业驱动因素还是信贷投放,可以推升银行业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但今年两次利率浮动空间的调整会减掉6个点的息差收入,再加之2个点的不良率以及信贷成本上升,如此一来,明年银行业的增长应该是个位数。”
略显乐观的赵庆明认为,尽管目前来看,实际不良贷款还没有充分暴露,如果比较审慎的话,那一定是10%以内了;但如果仍然比较乐观地做,也就是用人为手段修饰财报的话,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仍会超过10%。事实上,欧美银行也通过减持股权等各种措施,修饰报表的方式维持利润增长。
但相比以前的“鲍鱼海参”日子,中国的银行业正朝着“鸡鸭鱼肉、荤素搭配”转型。赵庆明表示,以建行为代表的大行为例,金融脱媒脱的是信贷的需求,但大企业无论怎样也离不开金融服务。
“大行综合化体现在,在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方面,包括证券、债券的承销、发行、兼并、收购,资金的管理、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的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效应。”赵庆明表示,但大行也要转型,要重视中小企业和个人、家庭。
“在银行监管趋严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无疑风险极高。”周昆平认为,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转型,要向零售业务转型。零售业务空间巨大,不仅体现在产品、品牌以及服务流程,今后产品体系的一个方向要给未来零售银行主力群体提供更多表外的中间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个贷类等组合业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