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需“返璞归真”
摘要: 未来金融改革的侧重点在哪里?央行行长和银监会主席一遍遍提及的是:要与实体经济挂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龚萱 北京报道
未来金融改革的侧重点在哪里?央行行长和银监会主席一遍遍提及的是:要与实体经济挂钩。
在11月28日的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强调的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要紧紧地贴近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他们所迫切需要的金融服务,“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弄得明白,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模式也要从粗放变为精耕细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认为,全世界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的比是14.2%,虚拟经济也能切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但若要发展包括银行在内的虚拟经济,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要改变这种银行资产独大的结构。
优化金融产品
2012年以来,在政策指导下,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为首的商业银行纷纷多措施并举以确保信贷资金更好地投向实体经济。但在提供信贷和金融服务方面,面对占实体经济95%的中小企业群体,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仍显而易见。
“我国的小微企业依然生存在最原始的信贷条件下,完全享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副行长梁玉堂11月29日下午在《财经》2013年年会上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6%,仅占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8.3%。
梁玉堂表示,小微企业对GDP、就业和经济稳定有重要意义。因为享受不到现代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相当缓慢。当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的时候,就会纷纷倒闭,成为整个市场中间的弱势群体。
然而,金融危机已让银行如惊弓之鸟,耶鲁大学教授多明戈·卡瓦罗在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现在银行还有金融中介机构甚至连普通的金融风险都不愿意承担,它们的风险胃口非常小。”
过于规避风险让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障碍重重,转嫁风险的手段更抬高财务成本。而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方面,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机构从服务形式到服务种类尤其缺少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的优质金融产品。
“银行所推出的信贷品种是远离再生产过程的,远离制造业的,而且从银行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贷款占比来看,也是第三产业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至少对农业、工业、制造业的支持是不够的,所以,这方面银行业精耕细作的空间很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表示,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有一个指标,即对工业、农业的服务,但现在贷款方式多是对土地和房产进行贷款,很少提出为工业企业的再生产流程提供贷款。
徐诺金认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要紧紧地贴近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他们所迫切需要的金融服务。“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弄得明白,不能远离民生、远离民众,搞得金融业自身都看不懂,我们金融发展过分地远离民众、远离民生是不行的。”
改变银行独大结构
种种现实摆在眼前,金融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应如何改革才能真正地为实体经济来服务。
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20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改革”的公开演讲中提道,“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覆盖面和融资渠道。”
“只有在银行业的竞争中,为实体经济认认真真服务好才能得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要继续发展包括银行在内的虚拟经济,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要改变这种银行资产独大的结构,才能使整个宏观上的金融得到有效、健康的发展。
他算了一笔账,125万亿的虚拟资产里80万亿是银行资产,金融机构的银行资产占了百分之六十多,也就是说虚拟资产中银行占得太多了,银行赚的钱太多了。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则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银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发展得挺好的,银行业总体比较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低一点。如果有一天等到银行业也不赚钱了,中国经济也就悬了。
实体经营环境变化,倒逼银行改革。下行的经济周期、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步步逼近,让银行业和管理层早早以实体经济为基石谋划未来银行转型的支点。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国际金融论坛上警示:“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致使银行缺乏有效的基础资产和可靠的收入。”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近期表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满足各种各样实体经济,包括简单、复杂、高端、低端需求的能力;二是控制成本的能力;三是要管控金融风险的能力;四是和客户做到共生共荣,实现“双赢”的能力。
未来金融改革的侧重点在哪里?央行行长和银监会主席一遍遍提及的是:要与实体经济挂钩。
在11月28日的银行业战略发展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强调的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要紧紧地贴近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他们所迫切需要的金融服务,“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弄得明白,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模式也要从粗放变为精耕细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认为,全世界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的比是14.2%,虚拟经济也能切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但若要发展包括银行在内的虚拟经济,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要改变这种银行资产独大的结构。
优化金融产品
2012年以来,在政策指导下,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为首的商业银行纷纷多措施并举以确保信贷资金更好地投向实体经济。但在提供信贷和金融服务方面,面对占实体经济95%的中小企业群体,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仍显而易见。
“我国的小微企业依然生存在最原始的信贷条件下,完全享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副行长梁玉堂11月29日下午在《财经》2013年年会上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8.6%,仅占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8.3%。
梁玉堂表示,小微企业对GDP、就业和经济稳定有重要意义。因为享受不到现代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相当缓慢。当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的时候,就会纷纷倒闭,成为整个市场中间的弱势群体。
然而,金融危机已让银行如惊弓之鸟,耶鲁大学教授多明戈·卡瓦罗在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现在银行还有金融中介机构甚至连普通的金融风险都不愿意承担,它们的风险胃口非常小。”
过于规避风险让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障碍重重,转嫁风险的手段更抬高财务成本。而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方面,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机构从服务形式到服务种类尤其缺少符合实体经济需要的优质金融产品。
“银行所推出的信贷品种是远离再生产过程的,远离制造业的,而且从银行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贷款占比来看,也是第三产业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至少对农业、工业、制造业的支持是不够的,所以,这方面银行业精耕细作的空间很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表示,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有一个指标,即对工业、农业的服务,但现在贷款方式多是对土地和房产进行贷款,很少提出为工业企业的再生产流程提供贷款。
徐诺金认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要紧紧地贴近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他们所迫切需要的金融服务。“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弄得明白,不能远离民生、远离民众,搞得金融业自身都看不懂,我们金融发展过分地远离民众、远离民生是不行的。”
改变银行独大结构
种种现实摆在眼前,金融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应如何改革才能真正地为实体经济来服务。
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20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改革”的公开演讲中提道,“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覆盖面和融资渠道。”
“只有在银行业的竞争中,为实体经济认认真真服务好才能得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要继续发展包括银行在内的虚拟经济,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要改变这种银行资产独大的结构,才能使整个宏观上的金融得到有效、健康的发展。
他算了一笔账,125万亿的虚拟资产里80万亿是银行资产,金融机构的银行资产占了百分之六十多,也就是说虚拟资产中银行占得太多了,银行赚的钱太多了。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则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银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发展得挺好的,银行业总体比较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低一点。如果有一天等到银行业也不赚钱了,中国经济也就悬了。
实体经营环境变化,倒逼银行改革。下行的经济周期、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步步逼近,让银行业和管理层早早以实体经济为基石谋划未来银行转型的支点。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国际金融论坛上警示:“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致使银行缺乏有效的基础资产和可靠的收入。”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近期表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满足各种各样实体经济,包括简单、复杂、高端、低端需求的能力;二是控制成本的能力;三是要管控金融风险的能力;四是和客户做到共生共荣,实现“双赢”的能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