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税收入逆势大增
摘要: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税收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增长快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10月财政收入增幅创出了不可思议的7个月新高,业界对此众说纷纭。
对此,财政部的解释是,增幅回升主要受经济增长企稳等因素拉动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的影响。
“随着经济在后两个月进一步企稳回升,财政收入增速也会进一步提高,预计完成年初相关部门设定的目标不成什么问题。”11月20日,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一位财税专家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非税收入增速较快。调查发现,随着一些地方土地财政能力逐步丧失,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企业收费和罚款的力度,多地“非税收入”出现逆势增长。
经济企稳的带动效应
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0444亿元,同比增长13.7%,而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的同比增幅为11.9%。
对此,财政部认为,10月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比9月有所回升,主要是受经济增长趋稳带动相关税收增加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
另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财政部的观点: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比8、9月份分别加快0.7个和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5%,比8、9月份分别加快1.3个和0.3个百分点;10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比8、9月份分别加快7.1个和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升,带动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增幅相应回升,而它们都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
记者查阅账目发现,此3项主体税种收入合计为6308亿元,占到当月全国财政收入总和的六成。其中,占比最大的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8.4%。财政部将其归因于企业利润的回升,以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为例,同比增长7.8%,其增幅也是半年来首次由负转正。
这当中,营业税的增速最快,高达20.6%。其中,房地产营业税同比增长51.5%,主要是受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增加,以及去年10月份起收入明显下滑、基数较低(同比下降5.2%)的影响。
从全年走势也能看出,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逐季回落,近期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4.7%,二季度增长10%,三季度回落到增长8.1%,10月份增幅回升到13.7%。
上述社科院专家注意到,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低速增长之后,全国各省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出现了回升迹象,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就是证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全国有28个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财政收入数据,与上半年相比,过半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开始止跌回升。
财政收入增速回升较快的省份是包含江西、山西在内的中西部省份。比如,江西省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为41%,上半年其增速回落了8.7个百分点,为32.3%,但截至第三季度这一局面得到扭转,该省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为33%,比上半年快0.7个百分点。此外,福建、辽宁、海南、广东、安徽等省份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也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非税收入快速增长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税收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增长快速。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非税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加216亿元,增长25.5%。分中央地方看,中央非税收入173亿元,同比增加95亿元,扣除石油特别收益金入库时间差异等不可比因素后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地方非税收入889亿元,同比增加121亿元,增长15.7%。
据了解,非税收入的主要形式是“收费”,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从披露的各省份前三季度账单就能看出,一些地方在税收收入增长“失速”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大增,有的地方非税收入高出税收收入40多个百分点。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天津非税收入增幅(54.75%)高出税收收入增幅(10.86%)40多个百分点。
此前有媒体披露,部分地区将罚没收入列为非税收入重点。河北省唐山市强调,要把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财物收入、共享收入等作为非税收入增收挖潜的重点。湖南省绥宁县要求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和领域,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浙江省工商联最近的一次专项调研,感到税负明显加重的企业占23.3%,认为有所加重的企业占50%,基本一样的占16.7%,即七成以上企业认为税费负担加重。
北京财税研究院一份调查报告称,我国宏观税负大致在2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问题主要集中在“杂税”上,各级政府发文收取了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费,这其中还不包括乱收费行为。
“这几年越喊减税越是增税。就从所得税来说,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自然人股东重复纳税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落不到实处。”浙江富润集团董事长赵林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林中告诉记者,为了完成税收指标,“企业赔钱也要上税”的现象比比皆是。成本不断上升,税收负担不减,企业的日子艰难可想而知。对税收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尤其是对企业进行大规模减税已势在必行。
10月财政收入增幅创出了不可思议的7个月新高,业界对此众说纷纭。
对此,财政部的解释是,增幅回升主要受经济增长企稳等因素拉动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的影响。
“随着经济在后两个月进一步企稳回升,财政收入增速也会进一步提高,预计完成年初相关部门设定的目标不成什么问题。”11月20日,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一位财税专家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非税收入增速较快。调查发现,随着一些地方土地财政能力逐步丧失,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企业收费和罚款的力度,多地“非税收入”出现逆势增长。
经济企稳的带动效应
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0444亿元,同比增长13.7%,而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的同比增幅为11.9%。
对此,财政部认为,10月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比9月有所回升,主要是受经济增长趋稳带动相关税收增加以及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
另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财政部的观点: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比8、9月份分别加快0.7个和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5%,比8、9月份分别加快1.3个和0.3个百分点;10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比8、9月份分别加快7.1个和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升,带动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增幅相应回升,而它们都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
记者查阅账目发现,此3项主体税种收入合计为6308亿元,占到当月全国财政收入总和的六成。其中,占比最大的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8.4%。财政部将其归因于企业利润的回升,以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为例,同比增长7.8%,其增幅也是半年来首次由负转正。
这当中,营业税的增速最快,高达20.6%。其中,房地产营业税同比增长51.5%,主要是受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增加,以及去年10月份起收入明显下滑、基数较低(同比下降5.2%)的影响。
从全年走势也能看出,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逐季回落,近期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4.7%,二季度增长10%,三季度回落到增长8.1%,10月份增幅回升到13.7%。
上述社科院专家注意到,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低速增长之后,全国各省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出现了回升迹象,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就是证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全国有28个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财政收入数据,与上半年相比,过半省份财政收入增速开始止跌回升。
财政收入增速回升较快的省份是包含江西、山西在内的中西部省份。比如,江西省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为41%,上半年其增速回落了8.7个百分点,为32.3%,但截至第三季度这一局面得到扭转,该省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为33%,比上半年快0.7个百分点。此外,福建、辽宁、海南、广东、安徽等省份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速也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非税收入快速增长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税收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增长快速。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非税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加216亿元,增长25.5%。分中央地方看,中央非税收入173亿元,同比增加95亿元,扣除石油特别收益金入库时间差异等不可比因素后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地方非税收入889亿元,同比增加121亿元,增长15.7%。
据了解,非税收入的主要形式是“收费”,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从披露的各省份前三季度账单就能看出,一些地方在税收收入增长“失速”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大增,有的地方非税收入高出税收收入40多个百分点。比如,今年前三季度,天津非税收入增幅(54.75%)高出税收收入增幅(10.86%)40多个百分点。
此前有媒体披露,部分地区将罚没收入列为非税收入重点。河北省唐山市强调,要把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财物收入、共享收入等作为非税收入增收挖潜的重点。湖南省绥宁县要求拓宽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和领域,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浙江省工商联最近的一次专项调研,感到税负明显加重的企业占23.3%,认为有所加重的企业占50%,基本一样的占16.7%,即七成以上企业认为税费负担加重。
北京财税研究院一份调查报告称,我国宏观税负大致在2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问题主要集中在“杂税”上,各级政府发文收取了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费,这其中还不包括乱收费行为。
“这几年越喊减税越是增税。就从所得税来说,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自然人股东重复纳税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落不到实处。”浙江富润集团董事长赵林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林中告诉记者,为了完成税收指标,“企业赔钱也要上税”的现象比比皆是。成本不断上升,税收负担不减,企业的日子艰难可想而知。对税收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尤其是对企业进行大规模减税已势在必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