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做慈善没有仇家”
摘要:等我女儿长大了我可以向她吹牛,我和那些善良的叔叔阿姨们曾经解决了多少贫困孩子穿衣服的问题。
近日,记者从爱心衣橱基金了解到,2012年慈善晚会将于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晚会将以“37°C温暖”为主题汇聚社会各界爱心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添置防风防雨保暖的新衣。
一年多来,爱心衣橱解决了5万多个孩子的穿衣问题,为山区贫困家庭送去了21万件衣物,广获赞誉。作为爱心衣橱的创始人——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凯也备受褒奖。在过去的一年多里,王凯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
记者拨通了王凯的电话。王凯说,“我刚从‘爱心衣橱基金’的办公室回来。”
——正在为慈善晚会做准备工作?
——未来,爱心衣橱慈善晚会将会成为一项固定的公益慈善盛事,以此聚集全社会之力,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温暖。 ——您带领“爱心衣橱”探索出了一条微博公益的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的公益事业的确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只要有爱心,有努力,总会想出解决的办法。有时间我们可以详细聊一聊。
从电视节目主持人,到从事公益慈善,这可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但在王凯那里似乎没什么矛盾。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爱心衣橱基金,听王凯讲述他和“爱心衣橱”的故事。
一条微博引发的基金
2011年5月初的一天,正在准备搬家的王凯,觉得衣橱里大量在节目中穿过的服装不太好处理。能否让这些服装继续发挥“余热”呢?王凯突然有个想法,并把它发到了微博上,希望能通过网店的形式把这些服装卖掉,“然后把钱捐给像天使妈妈这样的民间慈善团体。”
就像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那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这条微博发出后几个小时就被转发了几千次,在王凯身边形成了一场爱心龙卷风。要求参与的不但有主持人还有演员、歌手、运动员、模特。甚至有网友直接在微博上@他,并且点名说想要谁的衣服不惜抛出重金,甚至很多朋友表示愿意成为他的义工。
“我突然意识到搔到了大家的痒处,也许这件事可以联系更多的人,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网友们的热情让王凯激动不已。
同样激动的还有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他认为这项计划很有意义,觉得可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设立一个专项基金,通过网络的平台将主持人等演艺界明星的衣服进行拍卖,募集来的资金用于购买校服,支持贫困地区那些缺少衣服的孩子们。
7月22日,“爱心衣橱”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基金以“衣 衣=爱”为口号。这距“郭美美事件”刚刚过去一个月,社会对公益的普遍质疑正甚嚣网上。对此,基金的另一个发起人——同为央视主持人的马洪涛表示,爱心衣橱也许是“郭美美事件”之后启动的第一只公募慈善基金,所以从诞生之日起它就知道透明和干净是它的生命!
“只有当你透明到极致,透明到体无完肤,才有可能获得少许的信任,最终存活下来。”王凯如此阐释自己对于“郭美美事件”给基金会运作带来的影响。
“财务公开,错误也要公开”
公开透明是爱心衣橱基金最大的特色和自信来源。但是,“公开透明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王凯说。
王凯跟记者举了个例子,爱心衣橱从启动到现在的每一步的账目都放在微博上公示,每周二是财务公开日。谁捐的,何时到账,都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等这些钱变成孩子们身上衣服的时候,每个拿到衣服的孩子都要签字或按手印,还要照片存档。
“而且,我们还会专门地把这些照片洗出来,给每个孩子都寄上一张。对这些孩子而言,或许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王凯说。
怎么保证捐赠者的钱具体地落实到哪一个孩子身上,是很多公益组织遇到的难题。但细心的王凯把它解决了,即时间顺序法。“就是让捐款的顺序对照衣服发放的顺序。除非5元、10元等小额的捐款我们无法保证外,一定数额的捐款落到哪个学校,衣服穿到了哪些孩子身上,都非常清楚,一目了然。”王凯解释说。
那如果出现错误怎么办?尤其对公益机构而言,王凯认为,如果不认错,再小的错误也是大错,无异于欲盖弥彰。“不但财务要公开,错误也要公开。”王凯要求爱心衣橱的工作人员一旦工作上出现失误,不用向他“请示”,第一时间先在微博上“公告天下,承认错误。”
“所以到现在为止,网络上基本上没有针对爱心衣橱的负面消息。当然,我们非常欢迎大家对‘爱心衣橱’提出质疑,质疑能帮助我们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更加健康地成长。”王凯说。
按照基金操作的条例,爱心团队可以从善款中提出10%作为管理费,这也是目前善款使用的惯例。但为使各款项更为干净透明,一年来“爱心衣橱”募集款项时,采取善款与行政费用分开募捐的方式,专款专用。同时,王凯还请来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进行审计,审计项目包括“爱心衣橱”账目及其衍生账目。
“现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吃的每一顿饭都要公开,只有这样别人才信任你。”王凯认为正是对透明这种近乎“变态”的要求,“爱心衣橱”才赢得了那么多朋友的信任和帮助。但他同时表示,透明也给他在专业上出了不少的难题。
“既要手心朝下 也要手心朝上”
因此,当记者问王凯这一年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他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说了两个字:无知。
他解释说,开始做“爱心衣橱”是凭一时冲动,但如果系统地、专业地做好事时,便觉得自己很“无知”,公益常识的积累、人脉储备等都很匮乏。
王凯告诉记者,起初与制衣厂联络时,他“几乎打遍了河北省所有企业的电话”,但当厂家问他“你有多少钱,你要做多少套,你想做什么面料和款式的衣服”时,他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但是当他后来把这些问题抛给凡客诚品的陈年时,陈年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并最终确定了“防风防雨保暖透气,儿童冲锋衣两件套”这一最终版本。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这样的阻力似乎随时都能遇见,但王凯却有信心在质疑遍地的公益环境下摸索出一条路子来。“既要手心朝下,又要手心朝上,让爱心衣橱以社会企业的形式建立自我造血机能。”王凯说。
自启动以来,爱心衣橱基金已经解决了5万多个孩子的穿衣问题,为山区贫困家庭送去了21万件衣物。但是,对于很多公益机构都是难题的衣物运输问题,王凯就探索出了一条“专业”之路。
王凯对记者说,闲置衣物本身没有成本,值钱的是爱心,但是为每件衣服找到需要它的人,是需要成本的。他们的方法就是搭建平台,与荣昌洗衣、拓扑洗衣、香港德邦物流合作,设立31个收衣处,每个收衣处,收老百姓的棉服、羽绒服,他们帮助、熨烫、消毒,德邦物流免费为大家运输到干线,到达目的地后再由凡客诚品负责储藏和中转,然后志愿者负责发放。
在外人看来,这已经很专业了。但王凯还是有些担心,那就是“爱心衣橱”的发展和影响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人的力量和名声,“怎样带好团队,让爱心衣橱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我一直在学习。”王凯对记者表示,他其实是团队领导者里的新人,时常因想法执行不力而产生挫败感。
因此,王凯告诉记者,他现在尝试使用企业的管理方式,权责分明各司其职,而王凯也开玩笑地表示,自己正在拟定爱心衣橱的22条军规。“现在是我自己在带这个团队,慢慢团队自己会有能力运转起来,这个跟养孩子是一个道理。”
访谈
公章是根,账号是茎
《华夏时报》:郭美美事件给你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王凯:“郭美美事件”发生时,爱心衣橱成立才1个月。这对于一个什么还都没有的公益机构确实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我还是要感谢郭美美,因为她告诉我们做公益要公开透明。透明不但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保障,更是我们的开始。
《华夏时报》:由于政策和环境的不成熟,在中国做公益注定不容易。你在运作中遭遇困难时打过退堂鼓吗?害怕吗?
王凯:我想得比较简单,做慈善是没仇家的,做好事怕什么。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质疑和批评,更多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华夏时报》:一年多的运作下来,最让你骄傲的是什么?
王凯:那么多的朋友帮助我们,跟着我们走,我很感动;看到那么多穷困孩子因为我的努力穿上了新衣服,我会流泪。但最令我骄傲的应该是我的团队,到2012年底爱心衣橱能够解决50000名左右贫困儿童的三年穿衣问题,但我们的专职工作人员却从来没超过5个人。
《华夏时报》:你怎么看公益与企业的合作?
王凯:开始我认为做公益就应该“干干净净”,不能掺杂一点商业元素。但一旦真正做公益了,才发现如果不借力商业方式,不注入商业元素,事情很难走下去。
《华夏时报》:所以你选择了与新浪、凡客诚品、远东集团、江苏中大、TCL等企业合作。
王凯:是的。如果我自己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的话,那我可以开一家服装公司,成立一个品牌了,用这种方式做慈善显然是行不通的。我来搭建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面跳舞。
《华夏时报》: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公益应该是“纯粹”的。
王凯:其实这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但利是义的基础,义是利的升华,实际上,现在很多人认为公益应该“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商业元素,这就把参与其中的个人与企业置于不道德的境地。如此下去,做公益的人会越来越少,违背了“公益”就是“公利”的公益本质。只要全程透明、全民监督、违法必究、协议为先,商业机制会成为公益最有力的杠杆。
《华夏时报》:作为“门里之人”,您对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还有哪些思考?
王凯: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我的专栏上,我认为对民间公益机构而言,现在最缺的就是“公章”和“账号”。假如能有一个独立的公募账号,爱心衣橱就可以把会计从日复一日的办公室到基金会报账查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可以把淘宝店开起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捐出产品,更多的艺术家捐出作品,于是,更多的孩子在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假如能有一枚公章,爱心衣橱就能独立签约,捐赠企业的积极性就不会在漫长的文件批复等待中消磨;也可以给愿意做好事的个人或企业一些有限制的授权,只要在过程中无人渔利,所有账目接受严格审计,受益者数量会成倍增长。
《华夏时报》:所以你说“公章是根,账号是茎”。
王凯:是的。没有这两者,民间公益组织做得再好也是水上浮萍。严格说我们的独立经营团队在法律上其实根本不存在,因为对这群人所做的一切负责的并不是这群人。没有了权利也就没有了责任。真要出了事,背黑锅的还是上面的基金会。不放权,干活的人掣肘,上面的人发抖。
《华夏时报》:那么,“爱心衣橱”会走多远呢?
王凯:能走多远取决于大家的愿景。有您和更多爱心人士的支持,它会一直走下去。
《华夏时报》:与做电视主持人相比,你觉得做公益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王凯:我经常能想到这样一个美好的场景,就是等我女儿长大了我可以向她吹牛,我和那些善良的叔叔阿姨们曾经解决了多少贫困孩子穿衣服的问题。我想,这比告诉她我给她留下多少钱更有价值。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