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实践:青年学子的必修课
摘要:公益,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一种奉献,更是一种精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十一月初,北京城迎来一场连绵的秋雨。雨中的北京大学,湖光塔影,草木泛黄,安静而美丽。
11月3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传来阵阵掌声,一场名为“残缺的感动·生命的力量”的励志演讲正在热烈进行中,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残疾人同学和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都聚精会神,不少同学边听边记,不时为演讲所打动,所鼓舞。
此次演讲是由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团委、青联和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驼人杯”公益服务实践月的启动仪式,目的在于贯彻5.12公益晚会“爱在中国,青年使命”的主题,用震撼人心的故事激发青年学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获得力量,积极投身公益,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残缺的感动
她没上过大学,但却创办了被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为优秀培训机构、北京市西城区规范化建设5A级社会组织的培训学校。她热情,大方,乐观,但谁能想到,她是一个6岁患小儿麻痹,后来因车祸又进行过9次骨科手术,至今不能行走的残疾人。
她叫曹雁,北京市西城区爱星特长培训学校校长。“你有急事她帮你解决,你有困难她义不容辞!而她是名热心的肢残人!”一位同事这样评价曹雁。
曹雁说:“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今年2月我开办了北京市西城区生命阳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他也没上过大学,但却创办了一个拥有过亿元资产、员工达3000余人的现代化企业。他自信,执着,坚强,但谁又能想到,他是一个身高1.5米、体重不足40公斤、严重驼背的残疾人。
他叫王国胜,河南省驼人集团董事长。“我就是要证明,‘驼人’照样能顶天立地,残疾人照样能做一番事业。”靠2万元起家,历经艰辛创业发展的王国胜说。
王国胜说:“不抛弃,不放弃。奋斗无止境,事业是我的第一生命,我要帮助更多的像我一样的人自立、自强。”
当曹雁和王国胜在讲台上讲述他们自身的不幸遭遇和取得的成就时,听众看不到他们脸上有一丝的悲伤和一丝的骄傲,更多的是磨难刻下的平静和坚韧。
残缺的感动,生命的力量。这是你平凡生活中的一记重锤,更将是对你深陷平庸的一声耳光。
“听了今天的报告会,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马上联系学校的公益社团,申请加入。”“我们应该把公益之心深入内心、深入行动之中,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周围的人。”真实震撼的演讲深刻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们。他们纷纷表示,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意义不仅在于扶助弱势、救济贫困,更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重塑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此次公益服务实践月活动正是对5.12公益晚会精神的实践,在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通过公益行动发现爱、感受爱和传递爱,传播公益梦想。”在启动仪式上,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团委书记闫洪丰说。
公益实践是一门必修课
“实际上,北大关注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由来已久。”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在致辞中说。
她表示,北大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一直不断致力于残疾人相关工作的研究。“关注残疾,关注残疾人是全社会共同的需要;同时,残疾人朋友的奋斗故事也激励着当代的年轻人。”叶静漪说。
在谈到此次举办的“驼人杯”公益服务实践月活动时,叶静漪表示,这只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牵手中残联生命阳光心理指导中心对接项目的一个开端。
据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刘海骅介绍,除了此次的“残缺的感动·生命的力量”励志演讲外,实践月活动还包括“义工旅行,心的旅行”全国高校分享会北大首场、残疾人艺术品拍卖会、残疾人艺术家文艺汇演、北大学生志愿者赴驼人集团与残疾人代表对接等几项重要活动。
“这样的公益实践设计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残疾人朋友可以通过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获得出行安全、学习效能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学生志愿者通过帮助残疾人不仅可以体验到助人给他们带来的自我价值感,也通过学习残疾人朋友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得到人格上的成长。”叶静漪表示。
公益,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一种奉献,更是一种精神。在北大的校园里,公益服务精神已经成为引领广大青年的一面旗帜。
“我校已形成‘平民学校’、‘支教团’、‘春燕行动’等一系列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各院系青协以及学生社团也纷纷组织了大量颇具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叶静漪认为,在公益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奉献了爱心,也获得了自我成长,“公益实践已成为当代北大学子一门备受欢迎的必修课。”
十一月初,北京城迎来一场连绵的秋雨。雨中的北京大学,湖光塔影,草木泛黄,安静而美丽。
11月3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传来阵阵掌声,一场名为“残缺的感动·生命的力量”的励志演讲正在热烈进行中,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残疾人同学和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都聚精会神,不少同学边听边记,不时为演讲所打动,所鼓舞。
此次演讲是由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团委、青联和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驼人杯”公益服务实践月的启动仪式,目的在于贯彻5.12公益晚会“爱在中国,青年使命”的主题,用震撼人心的故事激发青年学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获得力量,积极投身公益,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残缺的感动
她没上过大学,但却创办了被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为优秀培训机构、北京市西城区规范化建设5A级社会组织的培训学校。她热情,大方,乐观,但谁能想到,她是一个6岁患小儿麻痹,后来因车祸又进行过9次骨科手术,至今不能行走的残疾人。
她叫曹雁,北京市西城区爱星特长培训学校校长。“你有急事她帮你解决,你有困难她义不容辞!而她是名热心的肢残人!”一位同事这样评价曹雁。
曹雁说:“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今年2月我开办了北京市西城区生命阳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他也没上过大学,但却创办了一个拥有过亿元资产、员工达3000余人的现代化企业。他自信,执着,坚强,但谁又能想到,他是一个身高1.5米、体重不足40公斤、严重驼背的残疾人。
他叫王国胜,河南省驼人集团董事长。“我就是要证明,‘驼人’照样能顶天立地,残疾人照样能做一番事业。”靠2万元起家,历经艰辛创业发展的王国胜说。
王国胜说:“不抛弃,不放弃。奋斗无止境,事业是我的第一生命,我要帮助更多的像我一样的人自立、自强。”
当曹雁和王国胜在讲台上讲述他们自身的不幸遭遇和取得的成就时,听众看不到他们脸上有一丝的悲伤和一丝的骄傲,更多的是磨难刻下的平静和坚韧。
残缺的感动,生命的力量。这是你平凡生活中的一记重锤,更将是对你深陷平庸的一声耳光。
“听了今天的报告会,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马上联系学校的公益社团,申请加入。”“我们应该把公益之心深入内心、深入行动之中,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周围的人。”真实震撼的演讲深刻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们。他们纷纷表示,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意义不仅在于扶助弱势、救济贫困,更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重塑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此次公益服务实践月活动正是对5.12公益晚会精神的实践,在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通过公益行动发现爱、感受爱和传递爱,传播公益梦想。”在启动仪式上,中国残联直属机关团委书记闫洪丰说。
公益实践是一门必修课
“实际上,北大关注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由来已久。”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在致辞中说。
她表示,北大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一直不断致力于残疾人相关工作的研究。“关注残疾,关注残疾人是全社会共同的需要;同时,残疾人朋友的奋斗故事也激励着当代的年轻人。”叶静漪说。
在谈到此次举办的“驼人杯”公益服务实践月活动时,叶静漪表示,这只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牵手中残联生命阳光心理指导中心对接项目的一个开端。
据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刘海骅介绍,除了此次的“残缺的感动·生命的力量”励志演讲外,实践月活动还包括“义工旅行,心的旅行”全国高校分享会北大首场、残疾人艺术品拍卖会、残疾人艺术家文艺汇演、北大学生志愿者赴驼人集团与残疾人代表对接等几项重要活动。
“这样的公益实践设计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残疾人朋友可以通过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获得出行安全、学习效能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学生志愿者通过帮助残疾人不仅可以体验到助人给他们带来的自我价值感,也通过学习残疾人朋友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得到人格上的成长。”叶静漪表示。
公益,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一种奉献,更是一种精神。在北大的校园里,公益服务精神已经成为引领广大青年的一面旗帜。
“我校已形成‘平民学校’、‘支教团’、‘春燕行动’等一系列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各院系青协以及学生社团也纷纷组织了大量颇具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叶静漪认为,在公益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奉献了爱心,也获得了自我成长,“公益实践已成为当代北大学子一门备受欢迎的必修课。”
“大学生是公益服务的生力军。”中国残联党委办公室主任兼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冬梅表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有耐心,“应该在辽阔的社会公益天地,不断锻炼,不断成长。”张冬梅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