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以稳定增长积累经济转型资本

作者:赵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9 22:58:00

摘要: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路径在哪里?

以稳定增长积累经济转型资本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提了多年。那么,路径在哪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虽是受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低迷大环境拖累的结果,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中国经济正加速进入转型拐点。而拐点来临,转型问题就将更加凸显。概括起来讲,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完成四个转变:由粗放扩张型向集约创新型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消费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节能低碳型转变;由劳动要素投入型向资本要素驱动型转变。
    中国经济转型的既定战略是在维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有利条件下,主动调整经济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世界经济危机打乱了我们既定的转型步伐。时至今日,我国的经济仍面临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外需急剧萎缩,以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人口红利逐渐退去,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三是短期内内需提振难有上佳表现;四是经济若急速下滑,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压力将加大。这些问题的两面性和复杂性越来越突出而纠结。因此,如何判断和评价我国的经济转型走向就显得很有必要。
    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未来走向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重走老路。也就是说,对以往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赖缺乏内生的自我突破动力,十八大后,在推动经济总量增长的习惯性思维作用下,可能开始新一轮的投资周期。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会议过后也大都如此,会后都出现过投资热潮,十八大过后会不会也有新一轮投资?
    第二种情况,壮士断腕。即新一届政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推进改革和转型的决心,大大提高了经济减速的容忍度。未来1-2年经济政策的主方向转为“去库存”和“去产能”,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和缺乏规模经济的小型钢铁、水泥、化工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被自然淘汰或被兼并。也就是说,该死的死掉,该迁移的迁移。如此,为转型成功或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释放出资源、要素和可预期的市场空间。随着市场自然出清,在全球化经济中有竞争优势、有确定性增长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将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从而在“破坏性创造”中带来新一轮的健康经济增长。
    第三种情况,边调边看。在“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不能不调结构”的矛盾心理作用下,加之碍于原有模式利益关系的固化,使得改革和转型处于很大的模棱两可的境地,经济转型在短期内恐难有很大的作为。一方面,面对经济下滑局面,不断推出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恢复增长轨道;另一方面,又谨小慎微不敢大量释放流动性,寄希望于低端企业在市场信号的作用下依靠自身努力能逐步走出“泥潭”。这种政策的最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注重短期效果而忽视长期效果,而且短期政策仍难以摆脱增长速度的纠结;第二,政策方向含糊不清,强烈表现出对现状的依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对于第一种情况,目前来看虽难有定论,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一是世界经济短期内恐难以复苏,继续依靠出口拉动的愿望不太好实现;二是要素成本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上升通道,靠规模扩张获取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出口不畅的情形下,一味依赖投资只会陷入“增加投资-经济增长-产能过剩-去产能-增长下降-增加投资-又产能过剩”的增长怪圈,而且会加重中国经济的泡沫化,从长远来看会埋下更大的经济系统性隐患。另外,投资缺乏有效需求的支撑,投资的自主性会逐渐减弱,资金的来源也不好解决。
    对于第二种情况,即使有再大的转型决心,成功完成经济转型都不是三五年短期内能解决的。这样的话,经济转型问题就可能演变为政治和社会稳定问题。因此,这种转型方式虽然干净利索,也符合市场原教旨主义精神,但实现起来很难。日本、韩国等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也给予我们重要转型启示:虽然产业升级很重要,但是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来支撑经济转型的缓慢着陆。所以说,第二种方式如果操作不当,中国经济很可能会“硬着陆”,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比较之下,笔者以为,第三种方式可能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无奈选择。其实,当下就是这种情景:僵持与博弈,一如既往地胶着。笔者把这种现状称为“混沌状态”,体现了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纠结、徘徊和犹豫不决。这其实也是“稳增长”政策的真实内涵:第一,“稳增长”对经济增速并没有定量的目标,更多的是要预防经济短期内快速下行,即重点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和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以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或引发通货紧缩;第二,“稳增长”的背后还有着“调结构”、“提效率”和“保民生”的影子,即“稳增长”不再是把“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不能为了“稳增长”而不顾“调结构”,而是要把它看成一个统筹考虑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发展民生的综合性目标;第三,“稳增长”并不是追求经济高增长,可以容忍一定量的经济增速下滑,只是不希望下滑得太快,目的是要以较稳定的经济增长,来尽量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为了保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
    “边调边看”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只是这个“度”至今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不过,笔者以为,有一点可以预计,就是“微调预调”仍将会是未来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中国经济转型也必定还会在这种“边调边看”的状态中前行。
(赵晓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金保 经济学博士)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