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颠覆过去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他所拍摄的电影几乎没有担忧过票房,从《小武》到《三峡好人》,每一部作品都受到媒体好评,他对社会的人文关注和独特的理解无不渗透在作品当中,让观众欣赏到了真实的艺术电影。不过,这次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却没有像预料中那样呈现“一边倒”的好评,所有的聚焦点都集中在了他最新的电影拍摄手法上。
虚拟与纪实相结合
《二十四城记》讲述了一个内地工人的生活故事,反映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通过三代厂花的经历,演绎了一个国营工厂的断代史。1958年,一家东北的工厂内迁西南。大丽吕丽萍饰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到了1978年,上海来的打工妹小花(陈冲饰),是工人们心目中美丽的厂花,由于自身条件的优势使得她的感情生活起起落落。进入80年代,在工厂出生的娜娜(赵涛饰),心比天高,摆脱家庭和工厂的束缚是她最迫切的愿望。3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命运与工厂紧紧交织,汇聚成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史诗”。
这部影片中用了一种有趣的手法表达严肃的主题,导演通过5位真实工人的访谈和4位演员的虚构故事,将真实和虚构结合在一起,与观众一起分享家庭分离的痛苦和年轻时的浪漫回忆。所以《二十四城记》被称为是贾樟柯最多情绪表达的电影,是他最具自我意识的美学主义作品。但是这种既有剧情片又有纪录片的电影,在各界媒体和观众之间引来了很多争议。
各方博弈激烈
《二十四城记》点映之后,这部电影让媒体和观众首次产生了不适感,大概是因为贾樟柯模糊了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界限,新的拍摄手法颠覆了他以往的风格,引来了诸多质疑。
持赞成票的媒体和观众认为,贾樟柯在纪录片中融入了演员的表演,以访谈讲述的形式扩展故事性,用现在时态来讲述过去,使整个影片充满了回忆,这种“不伦不类”的手法,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实验。而一些媒体对贾樟柯这种新的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贾樟柯的探索有着自己独特的视点,他在实现着一种电影的可能性,这正是贾樟柯的可贵之处。但持有对立观点的媒体和观众则认为,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观赏性不强,场景镜头单一,没有故事情节,更像是访谈式纪录片,看起来十分枯燥、乏味。更有资深评论人严肃地说:“导演不能因为强调电影手法,而忽略了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和感受,不对电影市场负责。”面对各方激烈的博弈,贾樟柯认为影片不能适应每一位观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作品有优点也有缺点,但缺点并不能遮掩影片所闪现出的光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