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与《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作者:博客摘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1-07 23:39:00

摘要:韩素音在向西方世界介绍周恩来时,极力强调周的崇高人格和道德风范,乃至断言古今许多伟人如拿破仑、罗斯福皆望其项背。
    今天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的日子。在众多关于周恩来的传记、回忆录中,韩素音的这本《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是绕不过去的。网上有众多网友评论,说韩素音写的这本周恩来传记是最能全方面体现周恩来风采的。
    周恩来是韩素音最为景仰和爱戴的中国领导人。为自己崇慕的一代伟人撰写传记,是韩素音多年的夙愿。应该说,此传记最初是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之提议而作的,杰奎琳是韩素音的好朋友,对周恩来总理怀有诚挚的崇敬之情。据韩素音回忆,“最初我是想写一部完整的毛泽东传记的(当时已完成两卷,即后来的《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但后来种种机缘使我改变了初衷,于是我开始写周恩来传,因为我更了解周恩来。”是杰奎琳的提议更坚定了韩素音的信心。
    韩素音在撰写《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时,曾经告诫自己:“传记作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感。过分流露个人情感,会影响传记本身的作用。”但她的情感还是在全书中到处流露出来。她向出版商解释,她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难道就找不出他的一点毛病吗?”她回答:“我找过,而且花了很大力气找过,可我找不到任何有价值想要的东西。”在书中,韩素音笔下流露出一股她根本就不想掩藏的温情,一种时时急于表达的赞颂之意。这在现代西方的人物传记中是不多见的,尤其是描写政治领袖的传记。她认为周恩来不仅是中国,不仅是共产党主义阵营,而且是全世界都罕见的伟大的政治家。《周恩来与现代中国》的中文版译者之一张连康,记下了韩素音与他见面后寒暄之外的第一句话:“我们要过简朴的生活,否则就对不起周总理。”这句话非常令译者感动。
    1987年,韩素音开始撰写此书。199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周恩来与他的世纪》。当时是由外交部组织人员翻译的,译者分别为王弄笙(曾任中国驻萨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全国政协委员),邹明榕(曾任中国驻瑞典大使)、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程镇球(外交部英语专家)和张连康等。
    韩素音同周恩来会晤过十来次。关于第一次会面的情景,韩素音这样回忆:“那是1956年,我与周恩来谈了两个小时,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周恩来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给韩素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1976年,韩素音听到周恩来逝世的噩耗,“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我父亲去世使我难过的心情。”韩素音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的感觉:“他非常英俊,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柔和……一见到他,我简直好像受到了直接的冲击。”这种冲击使得个头高挑的韩素音,把身高169厘米的周恩来看成了177厘米的大高个,真可谓“崇敬之下出伟人”。有了这种感情,韩素音在向西方世界介绍周恩来时,极力强调周的崇高人格和道德风范,乃至断言古今许多伟人如拿破仑、罗斯福皆望其项背,就更可以理解了。
    韩素音写的这本周恩来传记视角独特,史料珍贵,能全方位体现周恩来的风采。全书以倒叙的手法,从韩素音1988年到淮安参加周恩来90周年诞辰活动开始,以公正的态度,独特的视角把一代伟人周恩来的一生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全书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为界分为三部。第一部从周恩来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主要写了周恩来的成长过程、革命道路及与毛泽东的结合;第二部描述建国以来周恩来以“中国的大管家”的身份努力筹划新中国建设的艰难历程;第三部记叙了周恩来1966年以后忍辱负重治理国家的感人历史。第一部各章的时间基本是相互衔接的,第二、三部则以事件为主划分,时间上有交叉重叠。本书也是在周恩来去世后,经邓颖超首肯写作的周恩来传记。
    以下是韩素音对周恩来的评价:
    “我们钦佩他非凡的智慧和罕见的干练;他和蔼、文雅和谦恭的美德是东方文明的化身;他的纵横捭阖,他的大智大勇,赢得了甚至他的对手的尊敬;他的廉洁奉公、忍辱负重、鞠躬尽瘁的责任感是我们时代的楷模。他没有留下遗产、没有儿女、没有坟墓,他的骨灰撒向生他育他的山河大川,但他拥有怀念他的人民,整个中国大地就是他的墓碑,人民的颂词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