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资退去海普瑞上岸
摘要:海普瑞前三季营收大降35%的业绩,让其近一年半的坠落轨迹似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这家明星企业曾在2010年上市期间创造了A股历史上最高的发行价,如今,青睐的游资骤然减少,早年曾追捧的券商机构也纷纷倒戈相向。
海普瑞(002399.SZ)前三季营收大降35%的业绩,让其近一年半的坠落轨迹似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这家明星企业曾在2010年上市期间创造了A股历史上最高的发行价,如今,青睐的游资骤然减少,早年曾追捧的券商机构也纷纷倒戈相向。
海普瑞的身上浓缩着生物医药概念股的某种宿命,当被资本绑架后狠狠从最高点摔落后,只好接上残肢断臂,继续上路。不同的是,再次前进的路上,游资的热闹已远它而去。
树倒猢狲散
近日,中投证券要害人物集体跳槽搅动了证券界本已躁动不安的一池春水。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深圳团队出走的人受到公司结构重整的影响,而当年的明星企业海普瑞则直接影响了重整。
“海普瑞成了公司里众人避讳,且让人不愉快的话题。”接近中投证券的基金经理向本报记者暗示道。有媒体指出,海普瑞和另外一个项目出事后,中投投行深圳部先后有四个保代离职,并带走了一个差不多20个人的团队。
事实上,海普瑞与中投证券有说不清的恩怨瓜葛。海普瑞在2010年进行IPO,其发行价高达148元,募集了59.35亿元资金,引来一阵哗然。中投证券作为保荐人获得2.08亿元的承销费,保代人王韬、冒友华更成为了这笔费用的受益者。“那时,海普瑞是中投的得意之作,他们二人及其团队在公司的地位颇高,王任中投证券投行部董事,冒为上海部的执行总经理。”上述熟悉中投证券的人士称。
然而,海普瑞没有把美丽的传奇延续下去,海普瑞在上市4天后股价跌破发行价,并相继遭到多种质疑其实力的攻击。海普瑞变脸的业绩、一蹶不振的股价,成为了中投证券尴尬的话柄。去年7月,保代人王韬、冒友华因对海普瑞取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等事项的调查没有勤勉尽责,被证监会予以警示。
记者了解到,“被游资绑架”、“虚有其表”等质疑声成为了海普瑞不甚光彩的一面。迄今为止,多家上市券商机构的分析师谈及海普瑞,仍没改变质疑声居多的局面。其中,一位券商向本报指出“到海普瑞调研的机构不多见了”。
10月27日,海普瑞发布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海普瑞实现营业收入13.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5.2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89%。公司公告的解释为,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在欧美经济持续低迷以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公司的产品销售单价及销售量均有所下降。
如今,海普瑞的股价在20元左右徘徊,与去年相差并不远。而海普瑞在2011年股价累计下跌82.25%,成为了A股十大熊股之一。
“游资盛宴中的沙子”
海普瑞当年被王亚伟“没看见过这么好的医药公司”说法激发了众多效应,如今却牵绊了中投证券,也难以得到众多机构的狂热追捧。事实上,这些只是众多游资在这个曾名噪一时的生物医药概念股上留下的一段插曲。
“海普瑞对于资本的掌控能力远远低于其预期,它只是游资盛宴中的沙子,现在只是潮退了而已。”一直关注内地该领域的香港某基金公司经理洪燕来描述道。
他向本报回忆了高盛与海普瑞之间“波澜起伏的往事”。高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2007年成为了海普瑞第三大股东,并以纯熟高超的技术让海普瑞成为中国唯一受到FDA认证的企业以及最具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生物医药公司。在洪燕来看来,“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个认证系统也成为其招股书最具激增效应的一点。”
他指出,这个认证系统很快便成为了信任危机的缺口。随后,高盛通过不断地减持逐步离场。
“到底这个认证是不是真的存在诈骗,现在还没有权威的说法,其他几个肝素钠供应商也在抢。”一位关注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向本报指出。据悉,海普瑞曾强调自己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唯一性”,但常州千红、烟台东诚等同行争相以不同形式肯定自己的FDA认证资格。
“谁能说清楚这是不是资方炒作的另一种手法呢。”洪燕来提出质疑。
据一位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金人士描述:“有企业为了维持高烧会做出很多举措,这一方面被资方控制,为继续加热造势,同时,也要向投资者不断地画‘大饼’,不管能否兑现。”他强调,这是众多生物医药概念股的通病。
海普瑞公司相关人士称,游资盛宴退潮后,曾因海普瑞成为首富的创始人李锂,继续待在研究室研究他的猪小肠。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搏击,历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锂带着海普瑞,继续为“未来五年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全产业链”的想法付出努力。
“李锂对资本的认识又多了一层,但还是坚持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模式,尖端科技仍然是目标。”谈及李锂的变化,海普瑞公司内部人士指出,科研出身的李锂对资本追逐的热情,一直以来都远远低于其对研发等方面的狂热。
路径没变发力受阻
洪燕来认为,李锂给海普瑞设定的路径其实一直没有改变,变的只是大家在泡沫中的预期和幻影。
经历了一番资本冲击,海普瑞发力的基础有了改变。海普瑞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相比未上市的时期,海普瑞如今的发力受到更多的阻碍,海普瑞的确受到内外因素的夹击。
除了自身的经营状况变差外,有报道指出,包括海普瑞在内的中国五大肝素钠企业现都处于“煎熬期”。除了肝素钠原料出口前五大供应商已全部上市所形成的巨大竞争压力外,全球肝素钠的产业也存在多种风险。分析指出,目前有两三家美国医药企业正在申报FDA的肝素钠仿制药,一旦获批,肝素钠原料药的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
在内外交困期,并不擅于销售的海普瑞则坚持它的全产业链铺展,公司的上游为杀猪场,下游则是美国。从整个产业最初的猪小肠黏膜加工到肝素初品,从肝素原料药直到终端市场的肝素制剂,这是海普瑞的整条产业链。因此,海普瑞近期在山东和成都投产两家工厂,这在上述公司人士眼中,就是“针对上游肝素初品领域陷入产能瓶颈的解决办法”。
李锂曾向媒体强调,募投项目扩张是海普瑞的第一步。募投扩产涉及到很多规格的不同品种,在这个基本平台之上,才考虑往产业链上下游走。
所以,不论是在海普瑞的股东大会上,还是在海普瑞每一次发布公告之后,其超募资金的应用效果和抉择,都被外界视为衡量海普瑞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
10月16日,海普瑞认购加拿大药企PrometicLifeSciencesInc.(以下简称PLI)10%股权。外界不止质疑专注于肝素钠原料药研发、生产的海普瑞转向投资专注蛋白质技术和生物制药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制药公司,此外,PLI并不乐观的经营状况及潜在难以控制的风险也让海普瑞成为箭靶。
应对质疑,海普瑞的董秘对外表示,公司正着手扩充产品线,一方面是在国内市场上推广的肝素钠制剂,另一方面会开发多肽类的心血管药物,并且已经有了多肽药物方面的人才储备。他强调,在收购PLI的同时,还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这跟肝素钠产品非常相关。
显然,不论扩产还是科研探索,经历过信任危机后的海普瑞已经失去了强势的发言权。
而李锂仍十分坚定,他向媒体指出,在种子的孕育期,海普瑞不会放弃任何希望,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放弃科研。
“被游资劫持过后,我更期待海普瑞能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路上。”上述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生物医药项目投入了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很多看似亏损的项目实际是处于投入状态中。
海普瑞的身上浓缩着生物医药概念股的某种宿命,当被资本绑架后狠狠从最高点摔落后,只好接上残肢断臂,继续上路。不同的是,再次前进的路上,游资的热闹已远它而去。
树倒猢狲散
近日,中投证券要害人物集体跳槽搅动了证券界本已躁动不安的一池春水。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深圳团队出走的人受到公司结构重整的影响,而当年的明星企业海普瑞则直接影响了重整。
“海普瑞成了公司里众人避讳,且让人不愉快的话题。”接近中投证券的基金经理向本报记者暗示道。有媒体指出,海普瑞和另外一个项目出事后,中投投行深圳部先后有四个保代离职,并带走了一个差不多20个人的团队。
事实上,海普瑞与中投证券有说不清的恩怨瓜葛。海普瑞在2010年进行IPO,其发行价高达148元,募集了59.35亿元资金,引来一阵哗然。中投证券作为保荐人获得2.08亿元的承销费,保代人王韬、冒友华更成为了这笔费用的受益者。“那时,海普瑞是中投的得意之作,他们二人及其团队在公司的地位颇高,王任中投证券投行部董事,冒为上海部的执行总经理。”上述熟悉中投证券的人士称。
然而,海普瑞没有把美丽的传奇延续下去,海普瑞在上市4天后股价跌破发行价,并相继遭到多种质疑其实力的攻击。海普瑞变脸的业绩、一蹶不振的股价,成为了中投证券尴尬的话柄。去年7月,保代人王韬、冒友华因对海普瑞取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等事项的调查没有勤勉尽责,被证监会予以警示。
记者了解到,“被游资绑架”、“虚有其表”等质疑声成为了海普瑞不甚光彩的一面。迄今为止,多家上市券商机构的分析师谈及海普瑞,仍没改变质疑声居多的局面。其中,一位券商向本报指出“到海普瑞调研的机构不多见了”。
10月27日,海普瑞发布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海普瑞实现营业收入13.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5.2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89%。公司公告的解释为,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在欧美经济持续低迷以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公司的产品销售单价及销售量均有所下降。
如今,海普瑞的股价在20元左右徘徊,与去年相差并不远。而海普瑞在2011年股价累计下跌82.25%,成为了A股十大熊股之一。
“游资盛宴中的沙子”
海普瑞当年被王亚伟“没看见过这么好的医药公司”说法激发了众多效应,如今却牵绊了中投证券,也难以得到众多机构的狂热追捧。事实上,这些只是众多游资在这个曾名噪一时的生物医药概念股上留下的一段插曲。
“海普瑞对于资本的掌控能力远远低于其预期,它只是游资盛宴中的沙子,现在只是潮退了而已。”一直关注内地该领域的香港某基金公司经理洪燕来描述道。
他向本报回忆了高盛与海普瑞之间“波澜起伏的往事”。高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2007年成为了海普瑞第三大股东,并以纯熟高超的技术让海普瑞成为中国唯一受到FDA认证的企业以及最具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生物医药公司。在洪燕来看来,“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事情,这个认证系统也成为其招股书最具激增效应的一点。”
他指出,这个认证系统很快便成为了信任危机的缺口。随后,高盛通过不断地减持逐步离场。
“到底这个认证是不是真的存在诈骗,现在还没有权威的说法,其他几个肝素钠供应商也在抢。”一位关注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向本报指出。据悉,海普瑞曾强调自己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唯一性”,但常州千红、烟台东诚等同行争相以不同形式肯定自己的FDA认证资格。
“谁能说清楚这是不是资方炒作的另一种手法呢。”洪燕来提出质疑。
据一位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金人士描述:“有企业为了维持高烧会做出很多举措,这一方面被资方控制,为继续加热造势,同时,也要向投资者不断地画‘大饼’,不管能否兑现。”他强调,这是众多生物医药概念股的通病。
海普瑞公司相关人士称,游资盛宴退潮后,曾因海普瑞成为首富的创始人李锂,继续待在研究室研究他的猪小肠。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搏击,历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锂带着海普瑞,继续为“未来五年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全产业链”的想法付出努力。
“李锂对资本的认识又多了一层,但还是坚持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模式,尖端科技仍然是目标。”谈及李锂的变化,海普瑞公司内部人士指出,科研出身的李锂对资本追逐的热情,一直以来都远远低于其对研发等方面的狂热。
路径没变发力受阻
洪燕来认为,李锂给海普瑞设定的路径其实一直没有改变,变的只是大家在泡沫中的预期和幻影。
经历了一番资本冲击,海普瑞发力的基础有了改变。海普瑞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相比未上市的时期,海普瑞如今的发力受到更多的阻碍,海普瑞的确受到内外因素的夹击。
除了自身的经营状况变差外,有报道指出,包括海普瑞在内的中国五大肝素钠企业现都处于“煎熬期”。除了肝素钠原料出口前五大供应商已全部上市所形成的巨大竞争压力外,全球肝素钠的产业也存在多种风险。分析指出,目前有两三家美国医药企业正在申报FDA的肝素钠仿制药,一旦获批,肝素钠原料药的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
在内外交困期,并不擅于销售的海普瑞则坚持它的全产业链铺展,公司的上游为杀猪场,下游则是美国。从整个产业最初的猪小肠黏膜加工到肝素初品,从肝素原料药直到终端市场的肝素制剂,这是海普瑞的整条产业链。因此,海普瑞近期在山东和成都投产两家工厂,这在上述公司人士眼中,就是“针对上游肝素初品领域陷入产能瓶颈的解决办法”。
李锂曾向媒体强调,募投项目扩张是海普瑞的第一步。募投扩产涉及到很多规格的不同品种,在这个基本平台之上,才考虑往产业链上下游走。
所以,不论是在海普瑞的股东大会上,还是在海普瑞每一次发布公告之后,其超募资金的应用效果和抉择,都被外界视为衡量海普瑞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
10月16日,海普瑞认购加拿大药企PrometicLifeSciencesInc.(以下简称PLI)10%股权。外界不止质疑专注于肝素钠原料药研发、生产的海普瑞转向投资专注蛋白质技术和生物制药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制药公司,此外,PLI并不乐观的经营状况及潜在难以控制的风险也让海普瑞成为箭靶。
应对质疑,海普瑞的董秘对外表示,公司正着手扩充产品线,一方面是在国内市场上推广的肝素钠制剂,另一方面会开发多肽类的心血管药物,并且已经有了多肽药物方面的人才储备。他强调,在收购PLI的同时,还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这跟肝素钠产品非常相关。
显然,不论扩产还是科研探索,经历过信任危机后的海普瑞已经失去了强势的发言权。
而李锂仍十分坚定,他向媒体指出,在种子的孕育期,海普瑞不会放弃任何希望,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放弃科研。
“被游资劫持过后,我更期待海普瑞能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路上。”上述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生物医药项目投入了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很多看似亏损的项目实际是处于投入状态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