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通陷“快批”困境
摘要:去年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像是走进了“漩涡”:应收账款周期再次被“拉长”,倒逼九州通(600998)连连融资。
去年11月11日“光棍节”前后,像是走进了“漩涡”:应收账款周期再次被“拉长”,倒逼九州通(600998)连连融资。10月22日,九州通发布公告,首次发行16亿的公司债已获批,最终确定债券票面利率为5.70%。加速扩张欲占领二级医院以上高端市场的九州通,难掩“供血”不足,不得不高息寻求新的融资渠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说,九州通想冲破“国字号”药企构建的高端市场壁垒,夺取优质高端市场,若不进行战略模式调整,仅靠“快批”的商业模式,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再次融资补“西墙”?
“此次发行公司债,主要为了改变目前的债务结构,另外还为公司发展储备资金,保证公司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九州通董秘林新扬说。
10月18日九州通公司债募资说明书显示,此次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6亿,其中10.01亿偿还银行借款,调整债务结构,剩余5.99亿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据记者了解,此次九州通已是第三次融资。2011年11月4日,九州通曾发行总额为8亿的2011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今年7月19日,九州通已完成2012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发行总额为7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九州通采用多种形式的融资,很显然,企业资金链正面临强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行公司债是为了偿还银行贷款,不难看出,九州通面临即将断裂的危险。
不过,林新扬对记者坦言,此番发行公司债能给公司带来更为稳定的现金流,利于公司下一步的运作。
事实上,九州通近年的资产结构日趋严峻。据九州通中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6.38%,而2010年公司上市当年这一比率为50.75%。而公司的速动比率更是长期低于1,其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认为,随着医药商业的重新洗牌,九州通想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和份额,与大型企业竞争性地跑马圈地,只有通过不断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可是,造成九州通资金链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九州通进军二级以上医院优质高端市场有关。
2009年,新医改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医药流通环节逐步压缩,推动了行业集中度。而此时,国药控股和上药集团也纷纷完成6省部局,华润制药此时也完成了重组。
为了夺取高端市场,已上市的九州通选择拓展产业链抢占优质高端市场。2010年,九州通并购四川省三家流通型企业,布局四川物流网络。去年九州通相继利用并购、合资等方式先后拿下约13个项目,其并购外延开始从流通领域扩张到终端、生产等领域。
然而,高速扩张九州通的资金其实并不宽裕。据九州通公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九州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15亿元、-10.34亿元、-3.44亿元和-7.99亿元。
另外,记者查阅九州通公告发现,自九州通全面进军二级以上医院市场以来,应收账款就开始逐年攀高。2012年上半年,九州通应收账款达到30.6亿元,应收票据也近13亿元,两个应收项占到公司总资产的32%。其占公司营收比例约14%。2011年年中,这一数据仅为16.7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二级以上医院的欠款。
商业模式隐忧凸显
二级以上医院高端市场如同一把双刃剑,正在“改写”九州通业务结构,考验着传统的“快批”模式。
此前,为了打造快批的商业模式,九州通在基层市场因地布局,特别在企业的回款周期方面,根据不同地区按经济和市场行情而定,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一般3个月左右,中等发展地区一般在3至6个月,而一些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回款时间约要求8个月左右。
“快速回笼资金是九州通商业模式基层推广的主要方式,与国药企业回款形式有很大的区别,有快销回款、现货现款和低成本等特点。”医药营销专家杨昌顺说,回款周期对于九州通来说非常重要,周期越短,对公司发展越有利,不会影响公司的下一步发展。
“薄利多销”是快批商业模式的另一特点。“九州通主要依靠针对中小医院和基层市场采取快批的方式从事主营业务,这种快批方式只有1%的毛利率,而运作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运作的基础,随着医药商业的重新洗牌,九州通想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和份额,开始与大型企业竞争性地跑马圈地,对于九州通的发展模式本就是一种考验。”一位业内人士说。
该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因为与以往快批业务和基层市场业务不同的是,二级以上医院虽然有量大订单、高毛利的优点,但其回款周期却相对偏长,九州通应根据其市场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而史立臣则认为:“现在市场环境变了,医药商业市场正被国字号的医药商业巨头逐步吞并,九州通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随着基药在基层医疗中的放大,九州通的商业模式急需转型。”
“九州通通过并购拓展高端市场的战略是对的,绕开地方保护,争取时间成本,可实现直接获取配送终端。”杨昌顺认为,前景方面,机会与风险并存,九州通管理层能否跟上医改的步伐,及时调整商业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是国家医改侵入九州通业务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就看九州通如何化解这场商业模式的拓展危机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说,九州通想冲破“国字号”药企构建的高端市场壁垒,夺取优质高端市场,若不进行战略模式调整,仅靠“快批”的商业模式,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再次融资补“西墙”?
“此次发行公司债,主要为了改变目前的债务结构,另外还为公司发展储备资金,保证公司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九州通董秘林新扬说。
10月18日九州通公司债募资说明书显示,此次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6亿,其中10.01亿偿还银行借款,调整债务结构,剩余5.99亿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据记者了解,此次九州通已是第三次融资。2011年11月4日,九州通曾发行总额为8亿的2011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今年7月19日,九州通已完成2012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发行总额为7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九州通采用多种形式的融资,很显然,企业资金链正面临强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行公司债是为了偿还银行贷款,不难看出,九州通面临即将断裂的危险。
不过,林新扬对记者坦言,此番发行公司债能给公司带来更为稳定的现金流,利于公司下一步的运作。
事实上,九州通近年的资产结构日趋严峻。据九州通中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6.38%,而2010年公司上市当年这一比率为50.75%。而公司的速动比率更是长期低于1,其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认为,随着医药商业的重新洗牌,九州通想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和份额,与大型企业竞争性地跑马圈地,只有通过不断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可是,造成九州通资金链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九州通进军二级以上医院优质高端市场有关。
2009年,新医改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医药流通环节逐步压缩,推动了行业集中度。而此时,国药控股和上药集团也纷纷完成6省部局,华润制药此时也完成了重组。
为了夺取高端市场,已上市的九州通选择拓展产业链抢占优质高端市场。2010年,九州通并购四川省三家流通型企业,布局四川物流网络。去年九州通相继利用并购、合资等方式先后拿下约13个项目,其并购外延开始从流通领域扩张到终端、生产等领域。
然而,高速扩张九州通的资金其实并不宽裕。据九州通公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九州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15亿元、-10.34亿元、-3.44亿元和-7.99亿元。
另外,记者查阅九州通公告发现,自九州通全面进军二级以上医院市场以来,应收账款就开始逐年攀高。2012年上半年,九州通应收账款达到30.6亿元,应收票据也近13亿元,两个应收项占到公司总资产的32%。其占公司营收比例约14%。2011年年中,这一数据仅为16.7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二级以上医院的欠款。
商业模式隐忧凸显
二级以上医院高端市场如同一把双刃剑,正在“改写”九州通业务结构,考验着传统的“快批”模式。
此前,为了打造快批的商业模式,九州通在基层市场因地布局,特别在企业的回款周期方面,根据不同地区按经济和市场行情而定,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一般3个月左右,中等发展地区一般在3至6个月,而一些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回款时间约要求8个月左右。
“快速回笼资金是九州通商业模式基层推广的主要方式,与国药企业回款形式有很大的区别,有快销回款、现货现款和低成本等特点。”医药营销专家杨昌顺说,回款周期对于九州通来说非常重要,周期越短,对公司发展越有利,不会影响公司的下一步发展。
“薄利多销”是快批商业模式的另一特点。“九州通主要依靠针对中小医院和基层市场采取快批的方式从事主营业务,这种快批方式只有1%的毛利率,而运作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运作的基础,随着医药商业的重新洗牌,九州通想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和份额,开始与大型企业竞争性地跑马圈地,对于九州通的发展模式本就是一种考验。”一位业内人士说。
该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因为与以往快批业务和基层市场业务不同的是,二级以上医院虽然有量大订单、高毛利的优点,但其回款周期却相对偏长,九州通应根据其市场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而史立臣则认为:“现在市场环境变了,医药商业市场正被国字号的医药商业巨头逐步吞并,九州通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随着基药在基层医疗中的放大,九州通的商业模式急需转型。”
“九州通通过并购拓展高端市场的战略是对的,绕开地方保护,争取时间成本,可实现直接获取配送终端。”杨昌顺认为,前景方面,机会与风险并存,九州通管理层能否跟上医改的步伐,及时调整商业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是国家医改侵入九州通业务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就看九州通如何化解这场商业模式的拓展危机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