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华星光电满产赶上外资调整

作者:卢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18 09:38:00

摘要:创维集团CEO杨东文、康佳集团总裁陈跃华、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董事长林茂祥、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再加上TCL董事长李东生,如果只看这份参会名单,或许会以为这是一次彩电行业的峰会,而这却是华星光电8.5代线的满产仪式。
    创维集团CEO杨东文、康佳集团总裁陈跃华、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董事长林茂祥、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再加上TCL董事长李东生,如果只看这份参会名单,或许会以为这是一次彩电行业的峰会,而这却是华星光电8.5代线的满产仪式。
    一天产值4000多万元,一个月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华星光电在国内的重量级客户正在逐步增加,而随着全球面板业“三国四地”格局里中国力量的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的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激烈的战区,进行战略转移。
    彩电巨头聚会
    10月13日,上述彩电业巨头齐聚深圳华星光电,见证华星光电8.5代线液晶面板项目达到月产量10.8万片,提前三个月超过10万片的设计满载产能。由此,华星光电正在成为本土面板市场——这个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第二大供应商。
    随着去年10月开始量产,华星光电的产能快速爬坡。公开数据显示,9月华星光电面板和模组实际销量达到165万片;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报告,今年8月,华星光电已取代LGDisplay,一跃成为紧跟奇美之后的中国大陆液晶电视面板第二大供货商。
    而随着客户开发进度不断推进,华星光电正在改变以往由大股东TCL集团消化大部分产能的格局,海信、长虹、康佳、创维、三星等国内外知名家电厂商已成为华星光电的稳定客户群。
    华星光电代理CEO陈立宜称:“随着新产品的陆续推出,华星光电将逐渐扩大对品牌厂商的销售,其中对股东TCL集团之外的客户销售比例将超过50%。”
    与之相呼应的另一个事实是国内彩电厂商对以华星光电和京东方为代表的国产面板的采购正在大幅度增加。据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长虹、海尔、海信、康佳、创维、TCL这六大彩电厂商对本地面板的采购率在2011年第四季度时为5%,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则上升到11%,到目前来看这一比率还在持续上升。
    产销量增长的同时,被称为“吞金兽”的本土8.5代线正逐步扭转以前的亏损局面。
    华星光电宣布,受9月份液晶面板价格上涨的影响,华星光电单月经营性损益基本达到平衡。已于7月完成8.5代线满产的京东方也宣布将一改此前亏损数年的局面,将于第三季度盈利。
    DisplaySearch市场研究总监张兵对记者表示,国内的两条8.5代线的量产有助于缓解国内彩电企业所需的液晶面板完全受制于人的局面。“相较于当初建设5代线时的惨淡局面,现在的两条8.5代线量产都遇到了左右逢源的好时候。一方面,全球面板格局供应紧张,TFT-LCD面板价格回升;另一方面,这两家企业的技术过硬,都在预定的时间内达成量产。”
    赛迪智库预测,在关税和节能补贴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下,2012年下半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两者合计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超过12%。
    32寸市场的较量
    华星光电一跃成为本土面板第二大供应商,对本土面板供应格局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这是一场仅限于32英寸面板战场的较量。
    华星光电高级副总裁金盱植透露,目前,华星32英寸面板的生产占公司全部产量的80%以上,带给公司相当可观的正现金流。据DisplaySearch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9月华星产品出货占世界市场份额为9.5%,已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第五,其中32英寸产品出货为全球第一。
    张兵对记者表示,国产8.5代线主要对32英寸的面板供需产生影响。目前这一尺寸在全球出货总量中占比约为35%左右。“国内面板32寸的需求将会有所松动。”但张兵强调,这场32英寸面板的较量短时间内并不能撼动国内面板供应格局。
    据记者了解,目前8.5代线最经济的切割尺寸就是32英寸,加上本土采购的优势,国产面板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金盱植也对记者表示:“现在面板原材料供给充足,且竞争对手已经将价格压得很低,因此,华星的采购成本很划算。相比韩国企业,我们处于创业初期,销售价格相对低一些也很正常。”
    中国台湾面板企业曾经是32英寸面板的主力军,在华星光电拿下32英寸全球出货第一之前,这个称号为奇美长期把持。“台湾面板业面临‘最大’、‘最小’的尴尬。”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行业研究部副主任胡春明分析称,台湾面板产能大,产线条数从1代到10代最多,但区域需求最小,面板业对外产能依存度最强。
    集邦科技研究协理陈红称:“下一步华星光电将超越没资金支持、没政府支持、没品牌支持的中国台湾面板厂商。”
    金盱植也持类似看法。他表示“日本将在竞争中被淘汰,中国台湾也很难发展,韩国的两家公司将占据50%的份额,剩下的空间全部在中国大陆。”
    但张兵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表示:“目前企业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尺寸,这并不意味着台湾企业将被踢出局。”
    产能还有很大缺口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竞争充分、利润缩水的32英寸面板的战场上,外资面板早已做好了撤退的打算。
    公开数据显示,32英寸显示面板的价格已经从2004年的700美元一路下滑至今年的不足200美元。为了避免低价竞争,日韩和中国台湾的面板厂今年已纷纷调整产品策略,转向其他尺寸的液晶面板和新的技术应用。
    目前,国内的液晶面板市场还远未饱和,今年本土面板产量为两三千万片,仍面临六七千万片的缺口,而本土面板商提供的32英寸电视面板仅占整个电视面板尺寸种类总数的三分之一。
    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表示,中国液晶面板市场能够容纳10条左右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饱和的状态。
    今年6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白卫民率中国大陆主要彩电厂商赴中国台湾采购共计3000万片液晶面板,以大尺寸、3D和高清面板为主,金额在45亿美元上下。
    奥维咨询平板显示中心副总经理李秋纬分析称,“事实上,国外企业目前放弃的只是30寸以下的面板市场,因为国内这个尺寸市场利润已经被压得很低。截至3月底,全球面板价格已连续下跌了1年半,40寸以上的面板还有利润空间,国外企业仍旧会做,并且短时间内不会放弃,毕竟他们的目标是利润而不是规模。”
    对本土厂商们来说,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也意义重大。张兵表示,本土面板厂商只盯着国内市场没有出路,要看到本土市场虽然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但80%的市场还是在海外。
    显然,以华星光电、京东方为代表的8.5代线厂商不能仅依靠32英寸面板打天下。在未来,还需要有新产品的不断量产。另一方面,国内的8.5代线厂商们扩大规模的热情也正在被点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