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是一张过期的支票
天津达沃斯会议。温总理的讲话给了市场一些提振。这一天,中国沪深股市在上周的大涨后连续回调,但是在收盘时,温总理的讲话传到了场内,他提到了当年的四万亿,同时提到了中央万亿财政盈余将会为稳增长提供支持,这似乎给市场一个非常坚定的支持。不过,温总理的讲话在积极中也不乏保留之处,首先,政策空间依然定义在预调微调的范围之内,表示要加大预调微调的力度,这与当年“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十六字方针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他也强调要着力刺激消费需求和扩大有效投资,以及激活民间投资活力,这都显示出与2009年行动的不同之处。
不过也有不好的消息。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收入月度增幅出现显著衰退,可以看出,经济增速的放缓已经大大影响了政府的收支状况,在初步为政府的救市计划所鼓舞之后,又难免不让人忧虑,自2009年以来,民间投资的力量已经式微,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对于宏观经济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从这段时间来看,政府投资的可持续性是最大的疑问。
央行没有顺应市场的期待调降存款准备金率,而与此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重新回到了2%之上,油价的攀升和国际粮食价格大涨是导致CPI反弹的诱发因素,这阻止了央行近期连续推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的举措。央行的犹豫在货币供应方面产生了负面作用,8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再次跌至13.5%,比上个月回落了0.4个点。货币投放速度的下降对于地方万亿投资的融资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为地方轨道交通和公路项目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地方融资平台基本上已经处于功能丧失状态,政府自身财政收入更是难堪重任。
这的确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矛盾。8月份,外贸出口方面的数据更加不令人满意,而制造业指数近期已经跌至50以下,这是促使政府近期密集审批“铁公基”项目的主要原因。
但是刺激政策不仅受制于物价指数的压力,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刺激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是否能够起到2009年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仍然值得认真评估。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巨大的产能和库存与市场的实际需要存在巨大反差,这一方面的矛盾甚至比2008年的情况更严重。
市场也在关注美联储是否会推出与2009年和2010年类似的量化宽松政策,可以说,没有一种期待能与当下的情况相类比。与推出QE1和QE2的时候相比,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裕,而失业率水平也已从最近的10.8%回到了最新的8.1%,长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十年低位,美国推出巨额资产购买计划的理由并不充分。换句话说,美国推出类似QE1和QE2那样的计划的意义并不太大,因为刺激计划边际效用正在衰减,这里,笔夫也想引用伯南克上一次央行行长会议讲话中被媒体和投资者所广泛忽略的几句话供大家认真参考一下。伯南克在讲话的倒数第三段最为重要的部分强调的是,货币政策并不能单独行动并取得更广和更平衡经济政策所能取得的效果,特别是,货币政策不能消除这个国家所面临的财政金融方面的风险。伯南克上次的全部讲话通篇只是强调劳动力市场的疲软,而这句话告诉我们,继续购买国债对于提高就业率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同样是,新的量化宽松的边际收益已经最小化。
自从德拉吉7月底振臂一呼决心拯救欧元后,笔夫就一直强调欧元将会大幅反弹,而美元将会出现中期调整,实际上,两个多月来,美元指数从84.1点一直向下调整到80以下,12日最低跌至79.5,目前这个幅度已经足够的大。在欧元区经济面临巨大危险而且债务危机日益加重的状态下,仅靠一个人的豪言壮语和仍然停留在空谈阶段的无限量买债计划就能使欧元出现如此大幅度的反弹,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目前来看很难期待市场能有更大的作为。周三,德国宪法法院批准了欧元区的ESM计划,但是德国对自身义务设置了限额,德国人在这一项目中总共只愿意承担1900亿欧元的义务。这是他们的止损位。
在以上的综合因素影响下,美元显然在本周加速了下跌的进程,尤其是穆迪公司周二晚上再次发表对美国AAA主权债务评级不利的言论后,美元更是找到了下跌的理由。
但是,美元下跌正非常接近笔夫所能预测到的限度,除了欧央行近期的努力外,导致美元下调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全球投资者对于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这个谜底在本周五就要揭晓了,目前华尔街的交易者们对于新一轮刺激政策的预期程度空前高涨,这会是一张到期即可提取的现金支票吗?未必!
事实上,周五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节点。全球投资者极有可能仍然收到的是一张空头支票,或者当你拿着支票去银行取现的时候,银行柜员会告诉你,已经过期了,这个故事时间太久。
伯南克基于稳定预期的考虑可能会出台一些中性的措施,但是很难出现真正像前两轮那样的大规模的国债购买计划。目前MBS价格呈上升趋势,对于入市干预的需求也并不多,所以,美联储极有可能明确QE3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但设置更高的触发条件。总之,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后,美元结束调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