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期螺价格创两年新低

作者:袁益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7-23 16:52:00

摘要: 上周期货市场金属类品种整体走弱,其中螺纹钢期货价格更是“跌跌不休”。截至7月20日收盘,螺纹钢价格再度探底,主力合约以3750元/吨收盘,一周跌幅4.45%,创下两年内的新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袁益 上海报道

    上周期货市场金属类品种整体走弱,其中螺纹钢期货价格更是“跌跌不休”。截至7月20日收盘,螺纹钢价格再度探底,主力合约以3750元/吨收盘,一周跌幅4.45%,创下两年内的新低。
    与此同时,记者还注意到,这已经是近期以来期螺第四次突破两年内的历史最低价格,走势持续低迷。“目前钢材市场需求不畅,价格又持续下跌,市场上弥漫着悲观的气氛,导致了期螺价格一路走低,甚至突破了历史最低点。”钢材期货分析师孙中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另外,钢铁行业分析师赵燕也告诉记者,由于现在行情持续低迷,不少钢厂都采取降价的策略,试图将积压库存转到贸易商手中,因此持续下跌的现货行情对期货市场形成了重大的影响。据了解,目前宝钢、沙钢、鞍钢以及武钢等钢厂都已经纷纷下调了出厂价格。
一周内四次触底
    上周伊始,期螺即开始出现下跌,并在接下来的四天中连续创下新低。数据显示,从7月16日的期螺1301主力合约价格下探至3882的低点开始,随后四个交易日中,合约价格依次跌至3846、3843、3819以及3747,每天新创的低点在第二天即被击穿。
    据了解,期螺走势的持续疲软和当前现货市场上钢材价格持续下跌有着紧密联系。孙中国告诉本报记者,从现货层面来看,钢材的上游成本在下移,使得钢企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从下游需求来看,目前基建处于缩水的状态,房地产的调控也没有放松的迹象,因此需求也很难得到提振。与此同时,钢材的产量与库存保持高位运行,从现货层面对螺纹钢期货价格构成了利空。
    “而从金融层面来看,美元指数近期走高,全球经济体制造业PMI萎缩给金属期货品种带来了负面冲击,同时,外盘的伦铜反弹也受到阻碍,这样给国内的金属品种形成一定的压力,使其维持疲弱态势,再加上国内股市接连走低,这在信心上对期螺价格构成了压制。”孙中国说。
    目前,高库存和高产量已经成为了困扰钢材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据中钢协数据显示,国内重点钢企的厂内钢材库存在6月中旬为1215万吨,创下了历史新高。数据同时还显示,自今年1月下旬开始,国内重点钢企的企业钢材库存量,每旬都维持1000万吨以上的高位。
    产能方面,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去年粗钢产量达到6.83亿吨,但许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实际产能其实已经突破7亿吨,而今年,根据统计,上半年国内新上高炉27座,炼铁产能合计新增3500万吨左右,其中唐山地区就占到了11座。而今年前5月份,国内累计实现生铁产量2.78亿吨,同比仅增加703.6万吨。
    “为了削减挤压库存,许多钢厂都采取降价抛货来消化库存,试图将库存转移至贸易商的手上,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钢厂对后市大多抱持悲观的情绪。目前已经有宝钢、沙钢、鞍钢和武钢等都下调了出厂价格。”赵燕告诉记者。
后市恐继续疲软
    一周内连续四次创造历史新低的期螺,后市可能还将持续走弱。“现在3840左右是一个支撑位,8月中下旬之前期螺走势还将偏弱,但下跌空间有限,3750左右应该是本轮行情的底部区域。”孙中国预测。
    市场对钢铁行业后市不看好也并非没有道理。从公布中报预警的多家上市钢企的盈利状况来看,处于亏损的仍占绝大多数,“根据本次中报业绩预告来看,这一轮亏损波及的面更广,原先盈利的企业目前也开始亏损,同时,亏损额也在增加。”钢铁行业分析师杨华告诉记者, “而且照目前情况来看,即使到下半年行业亏损的现状也很难有明显的改观。”
    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去年整个国内钢铁行业利润率已从2010年时的3.01%下降至2.42%。而进入2012年后,钢铁行业利润率下降到不足1%,甚至一度还曾下探到-0.9%。
   “现在钢材市场的熊市上半场还没有结束,上半场以台阶性下跌为主,下半场将转入底部长时间的盘整。上半场对应的是经济的趋势性下行,下半场对应的是经济在平缓增长中低速下的萧条。” 我的钢铁网首席分析师贾良群分析,“季度性的反弹解决不了产能过剩问题,将在低速运行中去产能化,但基于目前国情,产能不可能快速除去,因此市场的低迷会延长。”
    “现在螺纹钢现货加速下跌,钢厂都急于抛货,再加上一些诸如天气的因素,梅雨季节刚过,气候开始炎热,成交情况也不会有所好转。从技术角度来看,当日期螺继续放量下跌,空头主力继续大幅增仓,而多头心态也逐渐动摇。因此预计期螺后期仍有下降的空间,预计期螺的价格还会再下降200元左右。”期货分析师刘源告诉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