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八不必然导致破位
笔夫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以保八作为基本的底线,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只有保持8%以上的GDP增速,才能满足每年3000万以上的就业需求,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但是,中国政府今年首次在制订计划时就以低于8%的增速作为目标,并在显而易见的经济减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容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紧缩状态,说明政府已经见识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远甚于经济增长需求。6月的经济数据公布后,人们需要了解的是,政府是否有真正的勇气去承受经济急速减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出所料,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GDP增速破八的速度可能远远超出一些人的预期,这样的经济指标是否成为政策的新的拐点?
实际上,答案已经给出。就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之前,央行已经降低了利率,这样的非寻常的举动不能不说是预见到了经济增长的一些情况做出的选择。以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作为一个拐点,之前所进行的政策微调只是一个不确定性情况的试探,或者叫做微调,而从此之后,政策导向可能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前一段时间在治理通胀与保增长之间的政策选择可能会过渡到重点保增长的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最终替代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已经发生较大幅度的调整。
政策拐点不一定带来经济拐点,但是,乐观的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估算最新的政策将带来的宏观经济效果,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家急不可耐地预言,经济将会在三季度见底。在这样的预测中,经验主义的推理可能占有相当大的成分,而启发乐观主义者的最近一次经验可能来自于2009年的救市计划,由于政府启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放松货币管制,中国经济随后展开了一轮让人眼花瞭乱的迅速反转,让悲观的气氛顷刻间烟消云散,人们迅速由担忧衰退演变为对于通胀的担忧,这样的经验给人的错觉是,财政和货币政策是万能的,在遇到任何周期性经济问题时,只要政策阀门打开,问题就可以解决。
实际情况是,经济的周期性不会根本消失,我们对2009年问题的总结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背景,即当时中国经济是被美国次贷危机和输入性通胀的合力所同时中断的,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动力并未完全消失,国内刚需仍然存在,在超出预期的经济刺激启动时,经济和价格水平反而以一种异乎寻常的速度反冲。
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在未来半年内再次发生。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中国经济更大程度的上升周期的来临已经不是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宽松尺度,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构调整有多大程度的忍耐力。我们需要的是时间。
明智的政策制定者再也不会将急功近利的政策强加于人,因为这样的政策副作用已经为人所充分认知,而小幅度的政策调整将会改变经济下行的斜率,但无法改变这一方向,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我们有希望见到市场的悲观情绪会有些改变,但是不要期望更多。
在这一段时间内,金融市场的悲观情绪可能会得到一些改观,但这样的情形只会让投机分子施展其才华,但我相信,而真正的投资者仍然是不会贸然入场的,因为他们需要考虑更长远的情形。
虽然国内股指从未停止下跌,但是大宗商品市场近来显然非常抗跌,一些商品的期货价格甚至走在一个短期的上升通道内。铜和天然橡胶从大的下跌通道中反弹的形态更加明显,甚至每一次低迷的经济数据都未能改变市场反弹的步伐,因为他们相信,政府会推出与这一低迷数据相匹配的刺激政策。如果不出意料的话,这一反弹应该还可能持续两个星期,最后导致游戏结束的很可能也不是国内的经济问题,而有可能是欧洲问题的再度爆发,所以对于下一个节点,投资者不应该满足于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而是应该用更宽泛的眼光关注欧美的变局。现在存在两个极端的不确定性,近期的是美国是否会推出正版的或变相版的QE3,而中期则要关注欧元区国家的命运。美联储最新会议发布的声明中,用极端暖昧的词汇表达他们对于政策的看法,说美联储内部“一些人”(a few)认为需要推出QE3,这反而让投资者更加失望,因为a few代表最多只是两到三个,而如果哪天他们的声明中出现a number这样的词汇,那么则证明美联储内部对这个问题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认识统一。笔夫在这里斗胆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实际上,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农产品期货价格近期的强势也再次证明,经济刺激所受到的牵制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价格反常虽然是受到天气炒作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投资者也应该清楚地记得,当2008年初,工业品价格出现败象之时,农产品价格仍然最后疯狂了一把。如今,PPI价格下跌的速率显然要明显快于CPI,而PPI下跌对于CPI的影响需要更长一点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换一种思维来考量的话,农产品期货价格近期的强势反弹是一个更大趋势的信号。当然这也是典型的滞胀的信号,这与房价所带给政策决策者的烦恼是一样的。
国际黄金价格处于一个选择方向的平台之上,虽然目前还有保尔森看多4000美元这样疯狂的想法,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投资者实际上是在等待以更低的成本做空的机会。数据显示,中国仍然在大量进口黄金,我对这一点难以理解,当然,我们并不知道这只是民间买卖,还是央行的行为,如果是央行的行为,那就更加难以让人理解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