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现实童话

作者:吴小曼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7-13 20:59:00

摘要: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小三等当下最热门话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小曼 北京报道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小三等当下最热门话题,在陈凯歌的现实题材大戏里成为噱头,这些看似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物因个人立场而导致他人命运发生改变的孤立事件因一段视频交织在一起,结果却滑出现实跑道,爱情成了解救社会阴暗心理的良药,这种完全游离现实批判的现实剧更像是一部都市童话。
陈凯歌的回归?
    7月2日《搜索》看片会后,媒体和院线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影片《搜索》可谓是陈凯歌自影片《和你在一起》十年之后现实主义的再次回归,甚至有院线经理认为,《搜索》是一部难得的贴近现实的影片,个人隐私、人肉搜索等与大众息息相关的话题都在影片中得以恰当的体现,同时又不失凯歌导演一贯的人文关怀。
    对于此次回归现实主义,陈凯歌直言当下题材更难把握。“接触现实,需要有关注当下的勇气,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而置身于当下一个大变化的时代,这种反映现实变化的电影不太多,《搜索》希望让大家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故事。”
    当大家在欢呼陈凯歌的现实主义回归、有媒体人更是认为《搜索》是陈凯歌自《黄土地》以来最好的电影时,王小山在微博发言:“跟媒体人有仇,所有情节都不合情理,烂成这样还真不容易,浪费一堆好演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搜索》自7月6日上映以来的良好口碑发生了逆转,这也像是蝴蝶效应,很多在“热点话题、好看”等观影心态下的人突然醒过味来:这不是用现实主义题材忽悠我们吗,《搜索》怎么就搜不出一个可信结局。
《搜索》很温吞无观点?
    有影评人说《搜索》结束于温吞无观点。“开始节奏良好,几条线索铺展开来。但是剧情往后发展,就开始出现种种不合理。高圆圆的身世一直没有交代;陈红扮演的老板娘被描写得智商特别低下,而且还天真得恍若少女;大记者陈若兮等不及解释,往死里打击叶蓝秋。”面对种种质疑,陈凯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原著格调比较紧张、黑暗,而影片则平和了很多,提供了“正能量”。“这个时代我们活得都很辛苦,如果看个电影还得让大家坐在黑暗中苦逼,那是我不情愿的。我觉得应该让大家活得痛快点。”
    从电影的娱乐化和商业元素来说,这没有错,让观众获得观影的视觉感受,不能让故事太过悲情,而要在本来就有些悲催的故事里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自然就难以按照生活的逻辑展开,只能是用我们美好的想象给故事人物找一个归属,难怪有很多观众看完后感觉假,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但能看得出这是陈凯歌妥协和讨好观众的产物。
 悖论的是观众并不领情,觉得这种从人物出场就知道结局的故事太过简单,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而剧情又是那么不合情理,这种建立在现实题材上的都市剧看似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并不具有典型性,只能说是娱乐喜剧,在用舆论、人肉搜索等公众厌恶的敏感话题附着在一个患有癌症的美好女孩身上,最后舆论置她于死地的过程中,观众的情感被煽动了起来,可是在哭过后,你觉得很可笑,这样的眼泪究竟是为什么,而不是发自心灵的感动。
媒体人与社会阴暗心理
    王小山说陈凯歌与记者有仇,看似玩笑话,可看完影片真有这种感觉,且不说陈凯歌此前与媒体的过节,仅从姚晨扮演的陈若兮,就足以激起观众对记者的反感,问题是她是一位社会新闻记者而不是狗仔队,只对挖人隐私感兴趣而不会进行任何道义和对职业伦理的思考,但这一对记者的定位恰恰满足了大众对记者的阴暗心理想象。
    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在检查出患有淋巴癌的错愕中上了公共汽车,因不给老者让座激起全车人的公愤,王珞丹饰演的实习记者杨佳琪把拍到的视频带回了台里,正苦于寻找新闻话题的大记者陈若兮抓住了这一敏感新闻:一位妙龄女郎没有公共道德意识不仅不让座还调戏长者一定会激发起公众的道德正义感,在电视和互联网的推波逐浪下,叶蓝秋一步步被推向绝境。而为了收视率和广告的陈若兮不仅违背了新闻人对真相的挖掘甚至有意没有播放叶蓝秋的道歉视频,为了个人成名不惜以最恶毒的心态揣摩叶蓝秋的公司背景,叶蓝秋的老板沈流舒及其家庭被卷了进来,每个人都以最阴暗的心理想象他人,当然最后是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报应。陈若兮失去了工作和爱情,怀疑老公有外遇的空床贵妇失去了家庭。一个有新闻追求的人在名和利的裹挟下失守,却没有丝毫悔恨和良心的谴责,即使在得知叶蓝秋自杀之后,外表和内心一样强悍,陈若兮在一无所有后还在相信明天会更好,这样的新闻记者同样是在一连串阴暗心理下公众对记者的想象,因此让媒体人看完后只能得出陈凯歌与记者有仇这个结论。
最后的赢家
    以不道德出场的叶蓝秋用死收获了爱情和名声:把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祸福可以转换,一个意外、一件小事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些元素运用到电影中并非是人文精神的彰显,只能说是这些可惜了的大演员只是在完成导演设定的命运,而没有他们独立的人格。
 倒是步步为营、将计就计的沈流舒成了危机公关的典范,并被很多公司作为案例,运用在与媒体的较量中,让人啼笑皆非。
 这个成功男人戏剧化的出场及与秘书叶蓝秋的暧昧交往,自然让人想到富人与小三等社会不耻话题,《搜索》有意遮遮掩掩,不过用了小三的幌子,他们是纯洁的雇员关系,在慷慨的100万赠予与最后的捐助完成了人物的高大全形象,那些对沈流舒及其公司不利言论的人最终得到了惩罚,他的公司的声誉和个人影响在上涨,因而让现实中的企业看了电影后进行效仿,觉得负面报道也是可以为商业利益服务的。
    自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搜索》原作者文雨想更多探讨的是这种揭隐私行为在让一些不好行为被曝光的同时也会导致负面的效果,甚至跨越法律的边界,可电影在改变人物命运的作用中,基本避开了社会话题等现实问题。
    陈凯歌说直面现实需要勇气,回避现实是一种圆滑和成熟。
    在设计上出了这些剧情上的纰漏,只能说明作为电影人的陈凯歌更像冯导了,现实主义只是商业的需要,满足大众阴暗心理但又不能说明我们每个人昧了良心,因为我们相信好人有好报,除了死亡和工作,我们还有爱情,至少这是现实生活的良药,可以让我们看到内心的渴望和美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