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解冻悬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琪 实习生 张夏楠 北京报道
在央行两次降息后,银行股受降息利空影响领跌两市,而保险股则再次领涨成为护盘主力。
机构也随之一致唱多保险业。“保险商最有可能成为减息的受惠者。”永丰金融集团研究部主管涂国彬在研报中指出,保险股近期的升势并非无理由,“内地股市疲不能兴,对投资者吸引力并不大,相对而言,能提供稳定回报的保险产品,或更受市场欢迎。”
据悉,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银行渠道分红产品的主要参考指标。2011年以来,5年期定存利率持续维持在5.5%的水平,但在今年两次降息后,5年期定存利率降至4.75%,使得保险产品分红结息水平与其差距大幅缩小,产品竞争力得到部分恢复。
那么,降息周期确立后,去年以来银保业务大幅下滑的局面是否将得到实质性改变?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并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
产品竞争力提升?
“在降息前后,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销售都还没有太大的变化。”7月10日,在北京一家邮储银行网点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银保产品的销售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受欢迎。一位银行客户经理透露,现在买理财产品的人还是比买分红险的人多,分红险的主要客户群是退休的中老年人,以保障需求为主。
记者了解到,2011年分红险收益率维持在3.5%-4%之间。而查询各保险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发现,目前绝大多数万能险结算利率在3.5%-4.75%之间,仍低于5年期定存利率。
不过,在保险产品与5年期定存利率缺口进一步收窄后,业内对于保险产品竞争力的恢复开始有所期待。“目前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对记者说,降息后分红险这类储蓄型险种与银行存款收益相比会好一点,因此直接的影响就是保费收入的增加。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也认为,从历史保费增长来看,寿险保费与同期利率负相关。当利率上升时,保费增长受阻;利率下降,保费增长上升。近两年利率保持高位,其他金融产品对储蓄型保险产品销售替代效应明显,保费增长受阻。利率位于低位时,保险产品的“保底 分红”优势凸显,保费有望反弹。
当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时,一位客户经理建议,“近期利息变动频繁,使得短期投资收益风险变大,做长期投资比较好。”他介绍,理财产品偏向于短期,而分红险产品偏向于长期。
但是否就此就可以判断保单销售即将回暖,这显然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看来还为时尚早。“利率降低,分红险收益大于同期储蓄收益,这样的结论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不是绝对的,尤其是要放在经济环境中考量。分红收益必须有‘源’,经济整体不景气,保险公司的投资也会受到影响,‘源’从哪来?”
他还对记者表示,“标准普尔最近将亚太地区寿险业的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向’,我是认同的。”
银保渠道回暖存疑
除了产品自身的竞争力,银保销售渠道的回暖依然充满悬念。
今年以来,银保市场新单增长依然乏力。中金公司预测,在个险渠道,预计6月新单保费与去年基本持平,但银保新单仍同比下降25%。“在存款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银行销售保险的动力肯定不足。”此前一位寿险人士对记者表示。
那么,两次降息能否点燃银行对销售保险的热情?在各银保销售网点,记者直接感受到的仍是银保产品大受冷落,走访的几家营业厅无一例外地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向客户推荐的首选,展架上寿险产品宣传册少见踪影,而只有当客户表现出主动购买意愿时才拿出来介绍。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崛起却为行业的整体低迷带来一抹亮色。记者发现,今年前5个月在7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建信人寿、中邮人寿、嘉禾人寿和交银康联保费均增速惊人,其中建信人寿今年前5个月原保费收入为23.25亿元,较去年同期还是“太平洋安泰”时的2.97亿元上涨了682.88%,而中邮人寿为162.97%,嘉禾人寿为53.21%,交银康联为31.86%,均远远高于行业-1.4%的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股东渠道的优势,2011年银行系保险公司仅仅实现重组,2012年需要整合,2013年后银行系保险公司在竞争中则会具备优势。”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认为,虽然目前银行在保单销售方面暂时没有排他性条款,但是在“1对3”模式中如果有1款是自己公司的产品,在销售中仍然具备竞争优势。
但是,对于这类公司,郝演苏认为这就像正处于成长期的小孩子,很大程度是得益于股东业务的助力,而从行业整体来看,因为宏观经济趋势走低,金融行业整体向下,保险行业不可能脱离这种趋势,“中邮人寿或建信人寿的逆市高涨只是个案,这些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小,对大局没有影响。”
王绪瑾也认为,非银行系保险公司在面临实体经济的下滑和资本市场低迷之时,银行系保险公司作为依靠银行客户渠道优势的新兴公司自然发展较快,但它随着继续发展基数会增大,发展速度自然会慢下来。
对于未来银保渠道的发展趋势,华创证券分析师牛播坤预测,“长期来看,银保渠道将通过产权纽带逐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产品形态上将有较大转变。预计银保渠道未来将是银行系保险公司的主要阵地,其将逐步融入银行平台的财富管理体系。同时,一些中型公司可以通过加强‘总对总’合作、员工制银代人员等方式,深耕银保渠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