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无止境 爱心无涯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22 19:22:31

摘要:艺无止境 爱心无涯

季益顺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仪式举行

本报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我叫季益顺,是一个宜兴紫砂行业的陶艺工作者。”2012年7月24日,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的会议室,著名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先生谦虚的自我介绍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赢得满堂喝彩的还有季益顺先生的爱心捐赠。当日,季益顺先生将其紫砂作品“楚汉风韵”组壶拍卖所得的43.4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于支持基金会开展“集善益顺·信息助残——共享信息文明”公益项目。
    这笔捐赠将用于资助北京地区的贫困家庭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以及支持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展信息无障碍工作,通过电脑培训等活动,帮助残疾人利用电脑、网络等方式接受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跨越信息鸿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季益顺先生是江苏宜兴人,上世纪90年代即被海内外收藏家赞誉为“壶界四小龙”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评价说:“他把紫砂艺术融于生活之中,把高雅的艺术有机地与‘日用’相结合,让‘壶’的品茶功能在艺术氛围中完美地发挥,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情趣灵动、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艺流派’。”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在宜兴紫砂艺苑,季益顺大师一面力求在紫砂艺术上有所作为,还一面热心公益事业,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在2009年宜兴举办的慈善拍卖会上,季益顺以200万元拍出12件紫砂壶作品,其中最高价作品拍出60余万元,成为宜兴“慈善拍卖第一人”;之后,他又向宜兴市丁蜀镇慈善分会捐赠24万元,向丁山实验小学捐赠5万元,向郑州北大清真寺捐赠30万元……
    “季益顺同志不仅以他的作品被称为紫砂专业技艺中的实力派人物,同时多年来还一直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他捐赠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多次,总金额已达309万元。作为一个从事手工艺的民间艺人,已是相当不容易了。”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对记者表示。
    但在季益顺眼里,这些慈善活动并不值得炫耀,他说:“这不过是我作为一名省、市人大代表的当行之举。”
    在谈到此次43.4万元的捐赠,季益顺先生表示,“艺无止境,爱心无涯,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今后我一定会更多地帮助别人,去关注社会弱势人群,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
    捐赠仪式上,副理事长邢建绪代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向季益顺先生的爱心善举表示了感谢。他表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直高度重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助残事业,此次季益顺先生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体现了季益顺先生对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将以高度的责任感把季益顺先生的善款用好,把季益顺先生的爱心落到实处。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中国盲文出版社社长张伟、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高延敏、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孙永革、宜兴市常务副市长周中平、宜兴市宣传部副部长程同德、宜兴市民政局局长吴锡军、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等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
对话季益顺:
    《华夏时报》:感谢季益顺大师对“集善益顺·信息助残——共享信息文明”公益项目的捐赠,请您谈谈对这次活动有何感想?
 季益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繁荣。我们民间艺人躬逢盛世,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执着的追求,在紫砂艺术上有所作为,我们感恩这个时代,也尽力在回报社会。
    我之所以将此次拍卖所得捐赠给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也是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感召。自成立以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就一直在为中国最贫穷、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带去最贴心的关爱,使千百万残疾人治愈伤痛、就学就业、摆脱贫困,并呼唤起全社会的爱心,这很让我感动。
    《华夏时报》:请您谈谈这种“新派花器”的壶艺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季益顺:我是1978年进紫砂工艺厂的,最初师从于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小彦,后随著名紫砂陶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高丽君、王小龙先生学艺。可以说,我今天的紫砂艺术之路,完全取决于恩师的言传身教。
    1983年,我进入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这使得我在陶艺设计理论方面有了飞跃式的提高。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在艺术理论的助力下,使我的制壶艺术得到升华。我把绘画、浮雕、金银丝镶嵌等技法巧妙地与壶艺相结合,使紫砂壶的艺术又跃上了一个台阶,从而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紫砂艺术流派”。
    《华夏时报》:在您创作的作品中,您感觉最有成就感的是哪一个?诗情画意是如何体现的?
    季益顺:从我内心来讲,创作时都围绕自己的灵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创作出来,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激情,所以都很喜欢。从我的成长经历来讲,每一个年代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学的是基本功。我对以竹为题材的十六竹壶比较满意,首先,这个题材非常有难度,壶嘴是两根柱子,壶把是三根竹子,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
    近期外界评价比较高、个人也比较满意的作品是“楚汉风韵”和“汉风提梁”。这两件作品,我花了4年时间设计制作而成,将历史文物和现代造型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楚汉风韵”壶以楚汉文化为背景,壶身造型大度,线条简洁流畅,壶盖如玉璧,平整浑朴,壶钮一对螭龙盘卧,简洁而又富丽堂皇,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汉风提梁”壶,同样以汉代文化为背景,作品壶身是紫砂筋纹器一类,造型饱满,线条柔美,提梁壶把则如古代美女衣袖拂舞,婀娜飘逸,尽显女性的温柔之美。
 《华夏时报》:您对紫砂行业的发展怎么看?
 季益顺:紫砂陶艺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它不仅具有丰富文雅的造型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独具品位的文化形态,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认为,紫砂的根脉是传统,紫砂的生命在创新,紫砂的灵魂是文化。为提高中华传统工艺和宜兴紫砂的文化品位,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筹建了“季益顺紫砂艺术馆”,立志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