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推出在即被视鸡肋 创投看空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2-14 22:14:0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用“过犹不及”来描述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可谓恰到好处。
2008年,中国的创业板在经历了从年初到年尾的一番热闹的“推与不推”后,如今再度升温却难觅昔日蜂拥而至的创投们。
“就如狼来了的故事,喊的次数太多了,就没有人愿意相信了,谁也不愿一次又一次希望落空,对吧?”丁罡,国内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经理在电话那头显得颇为无奈,每次都满怀希望,然后每次等来的都是一推再推,“不久前还告诉我们说是3、4月份就推出,现在又变成了上半年,现在看,推出的时间根本就没有一个靠谱的说法。”
从昔日的热情如火到如今的冷静看淡,曾经对创业板憧憬至深的创投们似乎已经度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创业板近在咫尺之际,创投们却已经归于平静,“这只是创投众多退出渠道中的一个,前提就是,你别抱有太大的希望”。
投资人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2月11日,刚刚被汤姆森路透评为2008年美国前十大风险投资公司第三位的英特尔投资高调宣布了自己2009年的首单项目,注资国内一家领先的数字城市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浙江银江股份有限公司。
据英特尔透露,此次除了向浙江银江股份注资外,还与其签署了在软件创新以及优化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如同我们其他的投资项目一样,投资银江只是我们2009年整年投资计划中的一小部分。”英特尔投资的相关人士如是说。
事实上,看淡创业板带来的影响,依旧我行我素,已经成了PE、VC的共识。就在英特尔高调宣布首单投资后,2月12日,德丰杰龙脉等基金也宣布投资800万美元给高拓迅达有限公司。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2月以来,已经先后有数家创投企业宣布了注资项目,如高原资本等投资1000万美元给手机新媒体企业北京维旺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英硕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获得天泉投资1000万美元的首轮风投,美国网络资讯聚合服务商OneSpot也于2月初获得了420万美元的融资。“既然都去炒去争,那么还不如自己静下心来,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多做出几个好的项目。”丁罡表示。
ePlanet Ventures高级分析员郑玉芬则告诉记者,此次等待了十年之后推出创业板,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带来市场的跟风炒作:“因为在全球经济环境一片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的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很容易受到关注。”
2009年春节前夕,一位深圳投资公司的管理人士向记者指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企业很可能遇到两种状况,要么赚得盆满钵满,要么就是遭到狂炒再一路狂跌,从创业板以往的历史来看,最为成功的纳斯达克也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何况是襁褓中的中国式创业板。而这也是为什么多数创投机构对创业板反应平淡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创业板经历了诸多的“推与不推”过程后,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对此丧失了兴趣,因为在十年的准备工作后,无论什么时候推或是不推,没有人会再感到意外。
鸡肋效应源自多方因素
实际上,此次高调重出江湖的创业板无论如何没有料到的一点就是,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错过一次机会就很容易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何况,创业板的“狼来了”的故事已经上演了多次。
不过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创业板鸡肋并非仅仅是表层的意义,在更多的时候,它还有着其他层次的含义。
“其实2008年上半年就是推出创业板的大好机会,为什么没有推呢?除去天灾人祸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资本市场。”LP投资顾问公司埃曼哲投资集团总裁徐刚向本报记者表示,“选择在今年推,除考虑了经济环境的因素外,无非就是希望能够解决很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徐刚表示,但应该注意的是,推出创业板始终都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基本原则,“就是不会以破坏现有资本市场的秩序为代价”。
照此说法,推出创业板的同时依然希望保持主板市场的稳定,那么无论是首批推出的数量还是融资额度上都不会太大,因为一旦过量,恐怕很难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创业板被视为鸡肋的原因所在。
“从传出要推创业板就开始有机构在准备,到现在,排队的公司不知道有多少了。”丁罡坦言,说白了,创投们想要去凑创业板这个热闹,还不知道要排多久的队,等多长的时间。“除非是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别大,否则风险投资不会轻易决定去挤这个独木桥。”搭上了等待的时间不说,融资数目也并没有想象的多。“而且一旦遇上了IPO锁定期,很可能还会使风险投资错过最佳的退出时机,严重影响到投资的收益。”
据记者了解,从创业板信誓旦旦地宣布推出之初,就有不少投资人泼冷水:对于占据了目前市场主流的外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而言,创业板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类似的是,除了外资创投机构显示出的忧虑外,一些国内大机构也流露出对参与创业板的犹豫和对市场的悲观态度。
“举个例子说,外币基金如何采用人民币的方式退出?税制和汇率的问题如何解决?”北京恒丰美林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总监熊立峰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外,选择到海外注册的企业若回来上市,如何解决这个门槛,也是创业板推出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