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地方版“四万亿”

作者:陈岩鹏 李杨 李雍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03 21:57:48

摘要:地方版“四万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李杨 李雍君 北京、贵阳、长沙报道

   当下的贵州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全省88个县(市)区不但均开辟工业园区,而且一大批成长性良好的项目在各地园区同时开工。
    经过新一轮强有力的投资拉动,今年上半年,贵州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超过60%,远远高于全国的整体水平。8月1日,贵州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张志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还远远不够”,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将引发更大规模的投资浪潮,这个数字将在今后几年有一个更大的攀升。
    张志宏的底气来自于最近编制的《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据此前媒体报道,该规划提道,今年5月至今已收集项目2382个,筛选出投资总额约3万亿元的项目,初步提出规划10个国家级重大项目、50个省级重大项目和200个省级重点项目,投资总额相当于贵州省去年财政收入的数倍。
    这并非个案。早些时候,浙江宁波第一个出台了旨在刺激经济的“26条新政”,随即,江苏南京发布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措施,湖南长沙日前也公开宣布,今年重大推介项目195个,总投资额达8292亿元。
基础设施“唱主角”
    在整个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形势下,地处西部一隅的贵州却呈现出一路向好、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大幅提高的良好局面。
    这一切得益于贵州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张志宏告诉记者,“在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方面,贵州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可谓多举并用,但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实行投资拉动。”
    据他介绍,这一方面是因为贵州投资的历史欠债多、基数小、体量不大,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患上了“投资饥渴症”,贵州不是一个消费主战场,平衡和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唯有靠投资拉动,2010年以前,贵州的投资存量严重不足,投资增速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这说明贵州投资空间比较大。
    贵州省发改委相关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贵州的投资拉动将重点确立在三大领域,投资比重最大的是以交通、水利、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在水利方面要实行水利、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三位一体的工程开发,推进实施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
    其他两个投资的重点领域分别是:特色优势产业和城镇化建设。
    “去年贵州的总投资水平在5000万左右,根据这样的基数,从现在开始,到2016年,围绕着上述重点领域,贵州的总投资将翻一番,达到1万亿的投资规模。”张志宏对本报记者说。
    不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尽管发改委预测的投资规模低于业界预期的3万亿规模,但1万亿的投资规模,足以保证贵州省未来几年投资增速的强劲势头。
    无独有偶,在长沙的刺激计划中,唱重头戏的也是基础设施建设。
    8月2日,本报记者从长沙市发改委处获得一本《长沙市重大推介项目》编制册。记者查阅发现,这195个重大推介项目,多数都属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产业和工业高新的项目仅占总投资额的17%。
    据介绍,195个项目分为总投资3748亿元的“四十”重大项目和总投资4544亿元的155个一般项目两大类,涵盖了片区建设、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以及产业建设等多个方面。
    记者发现,一些“被列入”的项目实际上早已开工建设,例如,投资64亿元的“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已开建数年,投资20亿元的“德思勤城市广场”综合体目前正在热销中。
    湖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8月3日对本报记者说,长沙这样的中部地区,基础设施相比沿海,欠账确实较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无可厚非,这次推出的长沙东二环路改造、地铁3和4号线建设、多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都是提议多年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像长沙、贵州这样的投资冲动,并非特例,而是很多地方“集体行动的逻辑”。进入5月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高层领导密集调研,为防范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风险,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启动,“稳增长”政策开始加码,无疑,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方式,同时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
地方融资平台压力大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的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资金紧张的压力。今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再加上土地收入的锐减,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出现下滑。
    长沙和贵州也不例外。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长沙市去年全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668.11亿元,这意味着,800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需要该市十多年的财政收入。而贵州省去年全年的财政总收入为13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也不过700亿元,如何支持上万亿的投资?
    张志宏并不否认这个事实,他认为,贵州的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弱,在此背景下,贵州省政府已加大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合作。
    据他介绍,今年年初,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14家金融机构,已经与贵州省政府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这将在资金渠道方面保证贵州的投融资能力。
    和贵州一样,长沙不约而同地找上了银行机构。在7月25日召开的195个重大项目推介会上,长沙市政府重点邀请的也是资金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
    “地方政府融资的手段不外乎发债和向银行借贷,但发债的数额太小,所以最有效的融资方式只有银行贷款了。”8月3日,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对本报记者说。
    像长沙、贵州等地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任务,都需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来筹集资金。
    但是,据央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显示,今年前4个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总额中,中长期贷款规模较上年同期减少25%。
    长沙城投公司的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中长期贷款规模又是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的主要来源,其规模的减少意味着地方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的规模也相应减少。
    而地方的融资压力却没有丝毫减轻。张汉亚说,今年既是应对次贷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收尾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项目实施的关键一年,各地方政府为保障“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的如期完成,都加大了规划项目的建设力度。
    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还要偿还大量的到期债务。今年是地方政府还债的次高峰年,虽然到期债务较去年减少了30%,但仍然达到了1.84万亿元,如果再加上去年部分债务采取短期贷款或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方式筹集,则今年到期债务可能达到1.9万亿元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债务需要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偿还。
不一样的“四万亿”
    在张汉亚看来,作为“稳增长”的核心,“稳投资”的重点依然应是在建项目、城市生活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结构应关注短期“稳增长”与中期“调结构”的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鼓励发展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工程,已经进入地方制定的投资发展规划当中。
    在这次地方版“四万亿”中,长沙提出了投资802亿元的32个工业高新项目,贵州也把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在了旅游、民族制药以及区域合作背景下的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和转移上。
    不过,肖毅敏同时追问,重点要关注资金的来源,如果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走的依然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老路,则是不可持续的。其次,他认为要把握好项目的回报能力和回报时间,像一个镇动辄就投资50亿、60亿,需要防止形成类似欧债危机这样的巨大债务风险。
    记者获悉,为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筹集资金,主管部门日前已经进一步放宽了新增贷款的投向范围,逐步允许有条件的平台贷款实行延期偿付或展期,融资平台公司的政策环境趋向宽松。
    据一位证券公司的负责人透露,国家发改委还在考虑允许非百强县发行城投债,也就是平台债,并在考虑适时推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私募债。
    但肖毅敏并不赞同把政府平台作为融资的主要手段,他说,不能用“保增长”的手段去追求“稳增长”的目标。
    肖毅敏认为,这次的“稳增长”和3年前的“保增长”有很大的不同,“保增长”主要是依靠政府平台融资和财政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时期内刺激经济,容易引起债务危机,不可持续,而“稳增长”应该注重可持续性,融资要向中小企业开发,主体应该是企业。
    据了解,长沙市政府已把增加社会投资、助推稳定增长作为今年乃至明年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坚持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经济项目、农村建设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一起抓。
    贵州省有关部门也要求,必须大力坚持持续的招商引资,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
    在确立了重点投资领域和解决资金来源背景下,张志宏说,贵州目前正在加大项目库建设,为此,贵州省发改委还专门成立了“2号办”,专门梳理、筛选重大产业项目,与企业和资本对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