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举国情绪标价

作者:沈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01 20:46:34

摘要:为举国情绪标价

沈山

   “我身上每一块赞成削减预算的骨头都觉得,重大体育投资纯属浪费资源。但如果可以为举国的情绪标价,也许计算结果会大不相同。”
    《华盛顿邮报》记者安·艾坡鲍姆在波兰欧洲杯的现场报道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想。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欧洲杯都更像伦敦奥运会的一个缩影:宏观经济低迷,欧债阴影挥之不去,赛事本身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国民信心及消费热情,但这样一种相对虚拟的情绪毕竟是难以统计和量化的,而赛事举办所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及各项高额支出,往往让举办国不堪重负。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节俭”成了本届奥运会的关键词。
形势所迫与制度所需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总投资高达130亿美元,共建设场馆31座,这其中包括标志性建筑鸟巢、水立方等。然而,伦敦奥运会的场馆建设预算仅为24亿美元,奥运场馆很多都是临时建筑。
    就在少数国人认为如此节俭预算会减少伦敦奥运看点的时候,很多国际知名媒体却都罕见地站到了同一条战壕中,高调褒扬了这种做法。这些媒体普遍认为,奥运建筑终于从炫耀走向实用,从铺张走向高效。
    节俭本身当然是一种美德,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应该提倡,但美德归美德,人难免总会有些虚荣心,国家也是如此,尤其像英国这样一个老牌资本主义、虚荣心又极强的国家,当然也想风风光光办场奥运会,现在之所以提出节俭的口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形势所迫。
    据了解,去年英国国债高达1.73万亿欧元,估计到2014年将突破2万亿欧元,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超过九成。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奥运场地大多只是翻修旧场馆,这样能够节省一大笔费用,但这样一来也很难通过大兴土木来刺激经济和就业。
    除了不菲的场馆建设费用,还有其他许多花费尚未统计,比如高达11.3亿英镑的反恐经费和44亿英镑的国家安全与情报经费。据测算,包括安保、交通运营等在内,整个伦敦奥运各项花费总计可能高达240亿英镑,这无疑给英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问题是,即便如此,类似安保、交通等问题在奥运期间可能依旧相当尖锐。
    早在今年3月,就有网站报道了六名与“基地”组织有关的恐怖分子试图制造麻烦。一名自称为安萨里的男子说,氰化物毒物应该混在护手霜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皮肤将会吸收这种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内。安萨里用阿拉伯文说明策划攻击行动的人,应该戴“医用手套”。
    就在此前,据《太阳报》报道,一颗假“炸弹”被轻而易举地带进了主场馆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最近则有消息称,一伙来自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或已混入伦敦。
    显然,面对各种流言,安保问题给伦敦市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目前,整个伦敦迎接奥运就像迎接一场战争,伦敦市区已有多个地方成为军事管制区,荷枪实弹的英国军警随处可见。为对付可能发生的类似“9·11”的恐怖袭击活动,确保奥运会万无一失,英国政府甚至围绕奥运主体育场“伦敦碗”打造出了一个三重安保的“铁甲钢环”。安保如此细致,戒备如此森严,其所花费的人力、财力可想而知。
    交通方面,面对汹涌而入的人潮,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发言人悲观地表示,奥运期间伦敦交通问题将不可避免,这位发言人甚至发出呼吁:如果不是非要来伦敦,就尽量不要进入伦敦。
    像英国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背景的国家,其社会、经济的管理一直沿用小政府的模式和思路,其政府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受到纳税人的严格监控,因此也不可能像中国政府一样大规模调用国家及社会财富与资源,再加上低迷的宏观经济,以及安保、交通等社会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勤俭办奥运当然成了英国及伦敦市政府的必然选择。
    而就奥运会自身的发展而言,勤俭节约而非铺张浪费才是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对英国这样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高调发布节俭办奥运的宣言,其实也是其文化自信的表现——他们并不需要一些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来讨好并迎合其他国家,并借此建立外表看似风光的国家威信。
创意:留下怎样的奥运遗产?
    节俭也得有节俭的办法,尤其在节俭的同时,还要彰显出东道主的见识、诉求和品位,就更需要辅助以好的创意了。
    致力于将本届奥运会打造成“创意奥运”的伦敦市政府,为了将本届奥运会办得新颖有趣,可谓花了不少心思。比如,他们破天荒地让男子首次出现在颁奖仪式中,其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可谓石破天惊,而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创意,既体现了本届奥运会绿色、公平的理念,又为向来显得平淡无奇的奥运颁奖仪式吸引来众多眼球。
    在具体操作细节上尚有如此多奇思妙想,如何能以更少的资金投入保证一个更有品质、更有特色的奥运,组委会对此当然更是不遗余力、挖空心思。
    整个伦敦奥运最省钱的一招,可能就是比赛场馆多为临时建筑,其中不少还会在奥运后重新拆装用于其他地区或赛事,有的甚至会租售或出口到其他国家。
    在伦敦奥运公园多个巨大建筑物中,那座长方形、乳白色薄膜材料覆盖的篮球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就像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显得格外吸引眼球。那看上去很柔软、轻盈的外层材料,使整个篮球馆线条简洁、现代,即便在周围众多设计新颖、色彩夺目的场馆中也难以被埋没。
    这座篮球馆,或许是世界上修建过的最大临时体育设施。
    整个建筑物高35米,长115米,1000吨重的钢结构框上包裹着2万平米可循环德国造PVC薄膜材料,1.2万观众座椅,包括电梯、卫生间、贵宾室等其他设施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样一座外形极其壮观的建筑物包括所有那些高档设施,在赛事结束后都要被拆除,在奥运公园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并将在其他适宜地点重新使用。
    伦敦有不少公司提供运动场馆和设施租赁服务,这些公司的灵感主要来自于2006年的亚运会。
    2006年亚洲运动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由于当地没有自行车场馆,主办方就向伦敦一家公司“租借”一个自行车馆,航运到多哈,花费1200万美元。相比之下,“租借场馆”既省钱又环保。
    为了把奥运场馆再利用的工作做得更好,一年前伦敦成立了“奥林匹克公园遗产公司”。这家公司专门负责奥运会后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公共空间的开发和管理。该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
    据悉,在伦敦为本届奥运新建的14个场馆中,有8个是临时场馆,它们在奥运会后将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设备将在奥运会结束后在英国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国家重新使用,剩下的6个永久性场馆,将成为伦敦奥运会为英国留下的“遗产”,为当地社区服务。
    绰号为“伦敦碗”的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虽然不会全部拆除,但奥运结束后,将拆除其上面的四层,成为一个小型的足球场。此前,英超球队西汉姆联队击败热刺队获得了“伦敦碗”的赛后拥有权。如果一切顺利,由西汉姆联队打造的体育场最早可以于2014年夏季投入使用。
 距离“伦敦碗”不远处的奥运会游泳馆“海浪”同样引人瞩目。它的造型主体是一大片曲线优美的海浪屋顶,两侧连接“海浪”的则是两栋白色矩形建筑,远看就像一本翻开的书,或者说像“海浪”的两个翅膀。就像提前为“伦敦碗”找后奥运时代的主人一样,伦敦奥组委也早早为“海浪”安排好了后路。据《每日电讯报》报道,伦敦奥运会后,“海浪”的白色翅膀将被拆除,1.7万个座位仅留下2500个,馆内的3个大型泳池,也将被划分成5个泳池,对公众开放。
    尽管北京举办了一届成功的奥运,但巨大的耗资,尤其是众多闲置且难以维护的场馆,也成了后奥运时代北京不能承受之重,总体场馆预算比北京节省近百亿美元的伦敦,面临的类似压力就小了很多。如何让奥运留下一个可持续利用的精神及物质遗产,的确值得国人反思,毕竟承办奥运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的辛苦劳动。(作者系文化生活版资深编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