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百年香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江海波 广州报道
15年来,香港这座历史上几度沉浮的城市并没有沉没。他似乎从未把17年前的那个“死亡诅咒”放在心上。看上去,他并不像一位百余岁的龙钟老人,而更如一个英姿勃发的15岁少年。
1995年6月29日出版的《财富》杂志,曾预言香港回归后会失去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文会被中文取代,外国商人会撤离香港,贪污会蔓延……“香港未来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完蛋。”
但在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时代》杂志以25页的篇幅发表封面文章《晴天有云》,报道香港回归10年来的变化。直指《财富》当年作了“糟糕而错误的预测”。《财富》杂志亚洲编辑Clay Chandler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承认错误”:“很明显的,香港并未死去,而且还会一切安好。”
香港回归15年
2012年7月1日,回归后的少年香港迎来了15岁的生日。
两天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已抵达,此间开始为期3天的访港之旅。而早在总书记抵港之前,中央政府即已经向香港提前送出了政策“大礼包”,措施包含经贸合作、金融合作、教育交流、科技合作、旅游合作、粤港合作六大方面。
而在此前,广东为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湾区计划”,即将广东沿海区域划分为“六湾区一半岛”,并规划编制出全国首份海洋经济地图,构建跨行政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15年前,香港回归前夕,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对未来充满忧虑的悲观空气。加上此时又适逢亚洲金融风暴,国际炒家开始疯狂袭击开放的香港金融市场,香港股市和港元备受威胁,金融体系风雨飘摇。
在此危难时刻,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对外发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庄严承诺,既让香港市民吃下“定心丸”,也有效震慑住了金融炒家的袭击,索罗斯们最后不得不铩羽而归。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广东与香港启动政府联席会议共同抵抗非典疫情,有效防止了香港疫情的扩散。受非典疫情影响,香港旅游业备受威胁,当时,中央政府以最快的速度签订了CEPA协议。随后每年,内地与香港都签订CEPA补充协议。而今,第九项CEPA补充协议即将签署,诸多对香港的利好措施亦即将启动。
回归之前的150年来,香港借毗邻中国内地,加上自由港、有国际法律商事规则等优势,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港口、贸易、金融中心。但在“九七”之前,香港一直只是祖国的一个游子。
英殖民下的150年
19世纪上半叶,东西半球两个大国正为其各自的经济利益紧张对峙。这场对峙中的一边,是渐入颓势的中国;而另一方则是全球最强大的新兴工业国家——英国。
香港,这个位于中国南海边上的天然港湾早就成为了英国商船“歇脚”的好去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并失去香港的主权。
早在香港开埠初期,英资洋行不但在经济上统治着香港,政治上亦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
后来,英资财团从早期的贸易逐渐向航运、仓储码头和船坞业发展。
随着航运、港口、仓储码头、房地产等实业的迅猛发展,一批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银行迅速将业务扩展到香港。
英资财团长期控制着香港的主要产业,这个局面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未有明显变化。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和记黄埔、会德丰等英资财团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一路攻城略地,发展迅猛。
华资财团的崛起
187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兴起使得长江航运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民族工业之先驱——中国轮船招商局创办,打破了外国轮船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新势力的进入,使得外国轮船公司旗昌、太古两家轮船公司开始以价格战抵制。但价格战并没有狙击到招商局船队的扩大,反而在几年之后,旗昌轮船公司渐渐不支,最终将其所有轮船、码头货仓等全部资产作价220万两白银售予招商局。招商局则从此一跃成为长江航运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人们一直以为是英国人把香港发展成这样一个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这是一种误解。”长期关注香港的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郑天祥教授认为,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英国人对香港的“贡献”并不应被无限放大。
“事实上,香港在1949年前还不如广州,它真正腾飞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郑天祥说,“当时,上海的大量华人实业家携带来大量资金、机器设备、技术、管理人才使得香港在这一时期迅速建立了纺织业工业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华商相继在各行各业崛起。
70年代后,羽翼渐丰的华资财团开始正面挑战英资财团的控制权。1979年,和记黄埔被李嘉诚收购,李史无前例成为入主四大英资财团的第一人,从此英资财团在香港经济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至1985年收购香港电灯,李旗下已经控制了四家上市公司,势力已超过怡和、太古等老牌英资财阀,成为当时仅次于汇丰银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财团。
争夺未来
今天,香港的华资企业不但在香港普遍立足,甚至在CEPA等政策的作用下,开始纷纷北上,大幅开拓内地的市场。内地开放的“自由行”,亦充实了香港高达60%-70%的旅游客源,香港商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郑天祥说,未来香港在港珠澳大桥以及开发“湾区计划”的行动计划下,加快实施第三欧亚大陆桥的建设。这一条沿海高铁、高速公路的形成,将开拓另外一条南海通道,前景不可估量。此外,香港在未来开发南海的战略计划中,亦应承担海上平台桥头堡的作用。
“香港当下最为关键的是要增强高端服务业的竞争水平,当前,华资企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香港的经济,但控制香港一些关键领域的关键部门却在伦敦,那里掌握着国际航运定价权,中海、中远的航运登记总部仍在他们手里,他们的航交所控制着‘波罗的海指数’、海事仲裁法庭。”郑天祥说,“他们掌握着航运港口业命运和大部分利润,那是一个‘隐形宗主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