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金融业:苦恼的高薪光环

作者:唐玮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6-01 22:34:35

摘要:金融业:苦恼的高薪光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玮 北京报道

   银行业一枝独秀的高利润让其他饱受高成本压力的企业艳羡不已,“金融从业人员”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高薪和丰厚的奖金,5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金融业收入继续独占鳌头,在岗职工的平均年工资达到了9.13万元。
    但金融业的光环远不止这些。根据尤里克咨询的调查,大部分的银行行长助理(下称:行助)或副行长级别的人才税前年薪为30万-60万左右,而支行行长级别的人才税前年薪则可达到50万-80万,根据不同银行的体制与银行人才个人业绩的差别,也有部分支行行长的税前年薪可以达到80万甚至100万以上。
    可银行业伸出的橄榄枝却不那么轻易就可以抓住。在竞争日异激烈、存款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如今银行机构更看重的还是从业人员的个人关系与客户资源,因为这可以为银行带来直接的业绩与利润。
    另一个“肥差”就需要“靠天吃饭”了,由于2011年整体股市惨淡,证券自营与资产管理产品大部分战败,导致投资类人才的奖金跟着“缩水”,尽管如此,根据尤里克咨询的问卷调查,国内证券公司投资人员的固定薪酬保底也有20万,高者达百万以上,跨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是根据职级以及投资业绩的不同。
银行欢迎带“钱”跳槽
    外界羡慕不已,内行却要“大倒苦水”,在股份制银行工作的王青(化名)告诉记者,不同岗位的考核也不同,但现在内勤也有拉存款的指标。
    曾经的“天之骄子”们也渐渐需要面对“余粮缺乏”的现状,随着银行业竞争的白热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日益严重,而最基础的竞争力仍在存款。
    各家银行今年依然打出了“存款立行”的口号,存款增长仍是制约2012年信贷投放的重要短板,它主要影响信贷月末冲时点的高度(即央行披露的期初期末余额口径新增信贷),就目前而言,2012年存款增长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银监会实施存贷比监管,存款增长乏力使得中小银行存贷比结构性紧张,进而影响信贷的投放。2012年一季度末股份制银行人民币贷存比为72.9%,月中存贷比会更紧张,都接近或超过75%监管红线。
    而中小型银行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压力巨大,客户是企业生存之本,抢人才就是抢客户,抢人才就是抢市场,以至于银行在选择人才时,除了要评估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外,更看重的还是从业人员的个人关系与客户资源,因为这可以为银行带来直接的业绩与利润,资源型的银行人才在市场上显得越来越受欢迎。
    据尤里克咨询统计,去年半数以上的银行支行行长、副行长、行助等人员均有接触过外界的机会。随着银行每年业绩考核指标的增长与新市场、新区域的拓展,银行对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加剧了银行业人才的流动趋势,特别是针对一线市场及业务人员的需求更是急剧增长,如今支行行长、副行长、行助级别等人才也已经成为各大银行争夺的主要对象。
    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这类大中型股份制银行更受青睐,银行人才对以上银行机构的普遍评价是:这些银行机构的平台比较好,业务机制比较灵活,产品也比较有竞争力,市场影响力比较好,薪酬水平也较高。
证券业固薪40万-80万
    出乎意料的是,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相比,证券业从业人员似乎更“幸运”些。虽然股票市场萎靡不振,但2011年证券投资类人才的固定年薪(不包含奖金、提成、分红等浮动性收入)整体仍旧保持平稳,大部分人员并没有随着大盘的下滑而产生明显的降薪。
    根据尤里克的调查,证券投资类人才2011年的固定年薪集中在40万-80万之间,其中有29%的固定年薪在50万-80万之间,27%的固定年薪在40万-50万之间。这批人才也是证券投资行业的主力,大部分人才投资经验丰富,职务均为投资主办,或高级投资经理。
    5%的证券投资类人才固定年薪在20万以下,这部分人才集中在一些体制比较僵化、市场化程度并不高的中、小型证券公司中,并且此类人才的职位也并不高,以一般投资经理偏多。
    8%的人才固定年薪超过80万,这部分人才主要有以下特点:所服务公司为大型知名证券公司,该公司的投资业务运作有骄人业绩,或人才在该公司有一定的职务,如总助、部门副总、部门负责人等。
    当然,业内投资类人才的高薪主要还是来源于奖金收入。其中年收入在100万-200万的人才分布相对较多,占比有36%。这部分人才年收入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投资经验丰富、收益较好,同时承担了较高的管理职能。
    但百万年薪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炼就的,要么在新财富上榜,这一直是众多券商所关注的重点,要么是北大、清华、复旦这几家重量级学校的高材生,不少券商为了能够引进成熟人才,不惜花重金从研究实力强的券商中挖角。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