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张允和:远去而陌生的江南文化

作者:叶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04 20:16:42

摘要:张允和:远去而陌生的江南文化

叶芳

   在编完张允和文集之后的一天,我打电话给张允和先生的儿子周晓平先生,急切地想告诉他我阅读他母亲文章的感受。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感受:在编辑一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了我要做的工作,常常不由自主地停顿下来,常常不由得潸然泪下,无法继续。
    在张允和文章中展现的人的优雅和文明的影响是如此强大而迷人:即使周围一片黑暗、即使生命变得稍纵即逝、即使有无数的现实告诉你一切努力徒劳无益,你依然看见生命本身的美丽之花仍然将绽放在人类作恶的废墟上。当人们因健忘、固执而变得轻薄时,那自主的生命的美丽的存在在提醒人们,历史将从人为的尘埃弥漫中显现其真实和有价值的思想,而且时光越久越显其持久的清新和力量。
    张允和的文集似乎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学会在苦难中保持人的尊严和优雅的真实故事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让许多中国人注重现世物质享受而仰慕虚荣,生活愚蠢而傲慢。所以我们只能从别人记录的历史中寻找人类共有的尊严和值得尊重的历史。张允和就是这样一个很特别很值得怀念的人。她个人及家庭的历史属于中国最具魅力和优良传统的那一小部分,如果不是老祖母的执拗,她或许根本就不属于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张吉友给予她那个时代最丰富的知识修养,这在她的文章中有集中的描述。如果不是后来一连串的变故,这个受过最好的教育、性格几近完美的女子很可能是中国最著名也最为人熟知的女性。
    张允和的全部著作并不很多,她的主要作品应包括她另外一些私人日记,这一部分也是非常动人的作品,但不包含在已经出版的作品中。已经出版的作品主要有三部著作:《曲终人不散》、《昆曲日记》和《浪花集》。她作品充满自述色彩,文笔简洁温婉,其中不仅记载了她童年时期天真无邪的故事、少女时代的活跃和异彩,也记载了一次次革命浪潮袭来时,她所面临的抉择和应对。抗战时期她跟随周有光先生回国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自己一个最亲爱的孩子,却从未畏葸不前。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她是中国妇女最优雅的化身。1948年以后或许自1933年以后长达70年的美满姻缘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只要有爱和希望浸润她的生命,她就有勇气面对更险恶的世界。
    《曲终人不散》是张先生最委婉曲折的一部作品,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大历史中的个人命运的脉动,她复原了我们对远去而陌生的江南文化支离破碎的想象,同时将这种文化环境中陶冶出来的个人优雅气质融入了焕发的文采中,谱成了江南丝竹般悠远的美曲。
    张允和的写作可谓是一种最为自然的写作,她是一个独特的剪接历史片段的人,作为一个极有文学修养的作者,她的独到之处在于写自己的故事却能够超越个人命运之乖张,形成阅读者对民族历史的深深思索。张先生有许多名篇,颇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名为《小丑》。
    故事发生在1968年这个疯狂的年代,东窗下张先生依然种下了马来西亚丝瓜,大大的叶子浓荫遮覆了沙滩后街55号一个大杂院中一个小小的居所。两个年轻的不速之客气势汹汹地闯进了张先生的家,他们的目的是从张先生口中逼问上海光华附中校长张芝联的反革命“罪状”。一场真实的荒诞剧开始上演,明知荒诞,已经年过六十岁的张先生被强迫站着回答问题,此时窗外“是孩子们可爱的小脸和一双双惊奇的大眼睛”,在被喝令回忆莫须有的罪责的几分钟里,张允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正常的世界里,对面穷凶极恶地逼问的年轻人应是温柔的恋爱中的美男子,如今张允和仿佛觉得他们看来像在与自己的母亲或祖母“斗猴”,然而僵硬的空气却说明这是冷酷的人性现场。
    在这静谧的5分钟内,她觉得自己像在北京昆曲研究所里那样演起了小丑,这会儿她觉得自己真的变成了小丑,是《西厢记·寄柬》中的可爱的小丑还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守岁》中的书童,抑或是《白兔记·出猎》中的一个旗牌军的小头头?但她为难的是她从没演过坏心肠的小丑,然而此刻谁又把自己看做是坏人呢?她由此想到“在整个世界上,我是一粒小灰尘,一阵风就会被吹得无影无踪了。不,还有物质不灭定理哩!我现在是一个实实在在活着的人,虽然非常非常渺小!”在这出难以置信的荒诞剧中真实舞台剧中的小丑变成了善良和力量的化身,在扭曲的人性面前,那种超越人性邪恶的想象力和清晰的剖析外化为一种可以消除恶和仇恨的和平和爱的力量,智慧、修养铸成的内心世界变得坚韧而不易摧毁!这个故事使读者相信,作者内心那种安宁、洞见和善良,一直以别具形式的欢乐伴随她穿越九十多年历史的阴霾和苦难,安详抵达未来的彼岸。
    五十年代以后,刺骨的政治风雨已经开始无孔不入地侵入任何公共和私人生活领域,有时候要保持个人的安宁变得极其困难。她可以不在乎几次三番落入一贫如洗的境地,却难以承受“夫妻之间的信居然被拿去当材料‘研究’”的羞辱。为了避免未来更多的羞辱,风华正茂的张允和决然远离公共视线。进入了一个内心自主安宁的世界。也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四十六岁时的退隐成全了在她另一领域的成就。潜心昆曲研究,保持了她一贯的优雅风度,一部《昆曲日记》日后让人们记住了她对中国文化复兴的巨大贡献。
    《昆曲日记》来源于张允和一丝不苟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作为私人日记的一部分,无意中记叙下解放后北昆发展的曲折历史,充分显示了张允和先生对昆曲精湛的品鉴能力、雅致的趣味和出众的艺术修养。在昆曲舞台上,演员优美的唱腔和舞姿的背后是张允和先生持之以恒的工作,这一工作对昆曲的恢复和倡导及拯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张允和和其他人的努力,昆曲超越了国界,成为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之一。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长达三十多年对昆曲的研究和挖掘,也记录了大量有趣的细节故事,比如作为北昆研习组织者、研究者、推动者的张允和是如何将会员会费、捐助和艰难募集到的每一分钱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这些既是组织者、捐助者甚至也是演员的昆曲研习者,为昆曲的振兴耗尽了毕生心血。
    斯人远去,但其笔触下的故事却如发生在今天一样栩栩如生。张允和的文集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也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录,其中人物命运早已超脱其狭隘的个人小世界的局限,成为民族最优秀部分的浓缩。我们阅读张允和,不仅看到了一个在艰难世事中始终保持罕见的优雅人生的个人,也看见了世人渴望的爱的光芒是如何刺穿人性的卑劣,引导善良的人们寻找进入美丽的新世界希望……
(作者系知名图书出版人、发行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