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金融改革近期目标就是救市

作者:笔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20 21:02:49

摘要:金融改革近期目标就是救市

   中国引人注目的金融高官们,这几周不是正在某地进行金改调研,就是在前往某地调研的路上。金融改革,由于上层的推动和地方政府高度的参与热情,正在变成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虽然我们不知道改革的程度会有多深,但这场改革涉及面之广,足以成为中国改革进展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不久前,温总理首先提出要打破银行业的垄断,如果打破银行业垄断这个话题都可以涉及,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涉及?
    温州是这个话题最为直接的受益者,所以金融改革的综合试点首先从温州开始,这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现在来看,吴英案早已成为了经济领域内的“孙志刚案”,它的典型意义在于,一个人的命运最终导致了一部法规的存废。财经和法律精英们在为吴英辩护的过程中,已经让社会充分认识到,金融领域中无所不在的垄断是导致中小企业困境的根源。温州人原生态的市场契约精神为金融试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深圳,这个中国最早也是最为成功的改革开放城市,没有忘记在这场未来奠定自己位置的改革中寻找定位,其敏锐的嗅觉使他们紧跟温州之后,很快拿出了自己版本的金改方案,人民币跨境贷款的方案凸显他们与香港的特殊联系。在这场可以称之为“卡位”的竞争中,上海人决不可能落于人后,要不然,其中国经济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的抱负将可能旁落,北京则因新三板的推出也将备受瞩目,天津这几年成立的许多交易所就表明,地方政府在金融领域有诸多想法。
    不仅是地方政府的热情遍地开花,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对于之前讳莫如深的诸多金融改革课题在同一时间同步推进。央行扩大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区间,同时允许机构持有人民币的多头头寸,这些举措当然离人民币自由兑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这种试探性的举措已属不易,显然,新的管理者对于中国金融全局已有系统性的思考。
    金融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金融实力的强化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主要体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主动占据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导权。
    但是,近期密集出台的金融改革措施带有极强的维护市场稳定、恢复市场信心、增强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目的。事实上,在温州、深圳的金融改革方案,高层赴上海调研等消息的鼓舞下,中国股指大幅走强,金融股显然正引领市场走出前期弱势。央行更是于周三在媒体上明确表示,将会采取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善市场流动性状况,显示央行意在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如果政府近期维护市场的着眼点在于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那么不只是股市,大宗商品市场也将受益。
离开中国,
商品还会涨吗?
    全世界习惯把过去十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归结为中国的购买驱动,不错,作为资源品的头号消费大国,中国消耗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铜、约40%的水泥和钢材,中国的购买兴趣延伸到哪里,哪里的价格就会一跃升天,故而,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实际上变成了全球大宗商品的波动周期。
    这个规律还会一如既往地起作用吗?
    当中国出现了几个月最显而易见的经济失速之时,全球投资者似乎都在议论这个话题,即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会不会因为中国经济的减速也相应着陆。作为这个议题的事实原点是,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两会报告中提出,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目标是7.5%,对于一个十年来平均增速达两位数的经济体,这样的增速的实际意义其实就是衰退。
    GDP全面减速的征兆在最近几个季度已经显露无遗,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已经低至8.1%,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最新的政策出台,那么二季度破八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样下去,全年增速能否达到7.5%都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值得认真对待的是,中国宏观经济周期这次并没有在大宗商品价格上得到应有的体现。就在中国经济黯然失色的几个月里,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却依然逆风飞扬,初级农产品价格、原油等商品价格似乎突然从欧债危机的阴影中恢复过来,部分重要的商品价格已然逼近历史高点,没有人相信是难以抑制的需求推动了价格的上涨,事实上,在过去的半年里,中国保税仓库中的铜库存翻了一倍,从天津到青岛,中国主要港口的码头,货物已经堆积如山。
    这一次,真的无法与中国需求再联系在一起了。实际上,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商品价格的上涨与中国的关系就变得不再那么密切了,至少已经不像2009年以及之前5年那么密切了。不错,2009年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让全球投资者再次认识到中国对市场的强大驱动力,正是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投资,使得全球初级产品的价格出现过山车式的行情,在一年间经历了波峰波谷的转换。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胃口慢慢地变小了,但是全球的商品价格居高不下,这已经跟中国关系不大了,但是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无法抵挡更强大的货币泛滥的洪水,继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相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商品价格一浪高过一浪,与历史上不相似的一点在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反而成为大宗商品上涨新的推手,其中的原因在于,各国政府争相以货币宽松作为拯救经济的最主要选项,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供求关系很难作为考察大宗商品价格走向的关键指标,至少在各国停止无休止超发货币之前是这样的。
    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商品高价格显然就是一堆泡沫,这堆泡沫粉饰了全球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未来最可怕的衰退可能正是来自于资产负债表衰退。虽然,从表象上观察,全球大宗商品正脱离中国的需求而继续高位运行,但是这样的时间维持越长,未来的后果可能就越难以想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