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的隐喻与悖论
“泰坦尼克号”的隐喻与悖论
在悲剧上开出商业之花
1912年4月14日晚上,被誉为工业时代最高成就的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遭遇冰山发生海难,2000多人中1523人遇难、705人生还。这是20世纪最大的悲剧之一,也是最难忘却的一段历史记忆,因为它预示着黄金时代最后的宏伟梦想幻灭。
100年后的同一天,“泰坦尼克号”复制邮轮“巴尔莫勒尔”重温“死亡之旅”,由南安普顿起航驶往沉船点,参加15日“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纪念日”活动。睹物思人,许多亲属失声痛哭。死者长已矣,生者长戚戚,“泰坦尼克号”再次惊醒世人,人类终将为自己的傲慢和偏见付出代价。
永不沉没的巨轮
世界充满了悖论,“泰坦尼克号”无疑是这一悖论的最好证明。
19世纪80年代,摩根·罗伯逊在小说《徒劳无功》里,用一艘“永不沉没的巨轮”最后沉没作为隐喻,嘲笑了工业革命的成就。不想,这一事件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应验了,这是何其的不幸。
20世纪初,英国工业高速发展,远洋轮船业在船舶设计、规模和速度上有着巨大的进步。作为业界翘楚,白星航运把精力都集中在豪华上,而不只是速度上。所以,这艘巨轮在建成之初就成为了舒适、豪华和安全上的新标准,并被命名为无比巨大、无穷力量的“泰坦尼克”,然而,就是这艘被专业刊物誉为最安全的“永不沉没的巨轮”则成为了最不安全的沉没之船,让世界震惊。
事后有人把这一悲剧的原因归结于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因为他为了使泰坦尼克的顶层甲板更为宽敞,将救生艇的数量从原先的48艘削减为20艘。另外,他为了使泰坦尼克的头等舱更为奢华,在得知这艘巨轮能承受4间灌满海水的底舱而不下沉后,降低了船身中段的隔水板高度。而事发后他逃生的自私表现无疑把自己送上了道德的祭坛,而这一人为的悲剧至少让人缓减了宿命带来的恐慌。
不过,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艇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因为救生艇的目的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这符合当时国际通用的安全规则,只是人们不愿意承认这个意外而已,他们宁可相信这是一次人为事故。
30年前,“泰坦尼克号”残骸打捞上岸,科学家通过先进技术模拟了当年的沉船事件,他们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自然悲剧,但社会上还是有不少离奇的猜测,有与间谍相关的破坏,也有伊斯梅为了一味追求奢华漠视乘客生命。而船长接到冰山警告没有给予重视则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当时大家都深信这艘船无比安全,没有想到船太过于庞大、速度太快无法及时改变方向,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近2亿美元遗物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围绕“泰坦尼克号”的争论和考据不断,但还是难以让人相信悲剧竟是偶然造成。2008年,“泰坦尼克号”最后一个美国幸存者莉莲去世,她终生未嫁,90多年来,她未向任何人说起那场夺去她父亲和3个兄弟生命的悲剧。
可想,真实的悲剧远非电影《泰坦尼克号》浪漫,也非技术手段可以再现,莉莲一直保存这个秘密,直到她死后,有关她和他收藏的记忆被公开:当年,一家人为了追求美国梦才登上这艘邮轮,不想,父亲卡尔和3个兄弟永远留在了海底。
这似乎也是一个隐喻,“泰坦尼克号”代表的伟大礼数和奢华落幕了,自由就在彼岸,但并不是唾手可得。
莉莲的家人死了,幸存下来的母亲因为沉船后遗症也离她而去了,她似乎并没有像电影罗斯那样践行杰克的遗言:快乐地活着。“泰坦尼克号”死者得到殊荣,而幸存者则备受折磨。
现实远比戏剧残酷。莉莲收藏物现已被拿去公开拍卖,包括莉莲以及生还的妈妈希尔玛和3岁弟弟费利克斯1912年在父亲墓前的一张照片。拍卖总价在15万英镑左右。
在这些个人拍卖物品中,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份头等舱菜单,在3月31日的拍卖会上拍出了7.6万英镑约合12万美元的高价。牡蛎、三文鱼、小羊排、烤鸭、奶油胡萝卜、烤乳鸽……从这些复原的菜名不难想象“泰坦尼克号”的奢华,有人把它叫做“最后的晚餐”,更突显出奢华背后的凄凉。
这张菜单本是放在头等舱乘客、旧金山银行家华盛顿·道奇餐桌上的菜单,银行家的妻子露斯用餐期间将它放进了手提包。“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露斯带着儿子乘救生艇获救,道奇则在沉船后被救起。
而被打包拍卖的,则是沉船残骸遗物。这批残骸1985年被发现,RMS泰坦尼克公司曾8次组织遗物打捞,出水文物约5900件,有发卡、瓷器等。2007年法院曾对这些沉船遗存物作了知识产权估值,总额达到1.89亿美元。
参与绘制泰坦尼克号沉船数字全景图的维特研究Waitt Institute负责人多米尼克·里索罗说:“我们希望这些物品永远不要进入私人收藏家的手中,因为这关乎讲述传承一个故事,而不是独家拥有。”
尽管对参与竞拍的人有严格的规定,但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愿意拥有这些遗物,“让悲剧开出商业之花”,RMS泰坦尼克公司难逃其咎,而为了维护高昂的打捞费和保存费,RMS泰坦尼克公司确实难以仅从残骸展示中获得收支平衡,这也是“泰坦尼克号”的现实尴尬之处。
20亿美元票房的悖论
为了表现“泰坦尼克号”这一现实隐喻,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电影《泰坦尼克号》片头就再现了残骸的打捞过程,“海洋之心”的拥有者罗斯最后把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抛向了大海,而不是让她的后人拥有它,这或许是纪念的最好方法。
“海洋之心”有它的命运和归属,《泰坦尼克号》同样也有,卡梅隆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停留在“泰坦尼克号”警示的意义上,它还讲述了一个人类如何战胜死亡和不朽的爱情神话,他本来是在完成个人对于信仰的定义,结果却带来了商业上的奇迹,这也是泰坦尼克号悖论之处。
其实,卡梅隆在拍摄《泰坦尼克号》之前,已经有两部表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纪录片出来,票房并不太好。卡梅隆说他当时已经有失败的觉悟了。3个多小时的言情片,结局大部分人都死了,每个买票的人都知道故事的结局。这样的电影是拿来赚钱的吗?显然不是,他完全是出于内心的驱动,多次潜入深海对残骸探索,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游说投资人追加投资,他放弃了导演分成。
卡梅隆说他是在完成自己的信仰,一点不错。他不惜花巨资仿真出当年的“泰坦尼克”,还对船舱进行了宫廷设计,试图复原20世纪的盛世图景,上流生活看似繁花似锦,结果是如此脆弱,面对生命的绝境,有人软弱、有人自私,也有人是英雄,而社会阶层结构在今天依然如此,生的机会永远是先留给富人而非穷人,但在人性黑暗的地方,依然有光明,那就是爱和牺牲,这或许是《泰坦尼克号》重返大银幕的现实意义。
爱可以战胜死亡成就永恒,这是卡梅隆式的爱与拯救,被影评人讥笑为精神鸦片,用悲剧做噱头。
而全球20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说明卡梅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仅让电影重现人性的光辉,也让悲剧得到了尊重。
这是不是泰坦尼克号有关的又一悖论呢?不想玩商业的卡梅隆却玩成了世界票房第二。直奔商业的《金陵十三钗》则让悲剧变成了情色的代名词。(作者系本报文化生活部主编)
链接
100年来被演绎的泰坦尼克
1997年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电影
拍摄于1997年的这部影片,奇迹般得卖座,使它成为好莱坞20世纪末的象征,就像当年的《飘》一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更凭它登上了世界商业电影的最高峰。
该片也是当时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全球票房收入为18.3540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6亿美元,中国3.6亿元人民币,是位居全球及北美地区历史单部影片票房的第二名,仅次于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另一部影片——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
2012年,卡梅隆以3D形式让《泰坦尼克号》再次重返大银幕,目前全球票房已达2亿多美元。
2012年 乔恩·琼斯执导电视剧
在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之际,“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了四集迷你剧《泰坦尼克号》。该剧由英国金牌编剧朱利安·费罗斯倾力打造,每集1小时,共240分钟。这部迷你剧关注的不仅是发生在头等舱中的故事,其他舱位的乘客以及船员都是故事的主角。每一集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沉船事件的经过,描绘了不同人在灾难到来时的表现。
1986年 长篇电影小说出版
《泰坦尼克号》小说的作者是舒特斯曼。这部小说1986年由渥太特思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而市面上那些声势浩大的“泰坦尼克号”图书,却会让你大呼上当。这些名为《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沉没记》或《铁达尼号沉没记》的书其实都译自华特·劳德(Walter Lord)1959年出版的小说《A Night to Remember(难忘的夜)》,除了封面、插页采用了《泰坦尼克号》若干剧照外,与影片本身并无太大关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