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万亿贷款哪里去了? 各银行练就信贷平衡术

作者:钱秋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13 21:21:16

摘要:万亿贷款哪里去了? 各银行练就信贷平衡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2年一季度金融数据报告,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3320亿元,创14个月以来的新高。
    事实上,今年年初信贷投放冷清,1月新增贷款7381亿元,2月新增贷款7107亿元,3月的前两周,以四大行为例新增贷款也仅为200亿元。而随后的半个月,信贷投放节奏发生关键性逆转。某国有大行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四大行在3月的后两周突击放贷达2700亿元,而整个一季度,四大行新增贷款也将近9000亿元。
    缘何态度转变?“银行现在是有钱的,但是担心政策变动,所以不敢放。”一位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负责人直言,监管层“监管政策,投向把控,这些都让银行不敢动。如果银行在存贷比的红线上进行放贷,一旦政策发生变化,银行会很被动。”
    事实上,在规模、资本和风险的多重约束下,银行将不得不通过对信贷投向的把握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风控人士坦言,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政策风险恐怕仍将是2012年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银行主动调整结构、投向的同时,政府是否坚定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导向和资产质量。
信贷投放平衡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金融会议上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牢牢把握发展,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之后,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党委中心组的学习会议上又表示,要确保信贷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并明确2012年信贷主要投向三个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小微企业和“三农”。
    至此,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各行2012年要落实的信贷工作重点。
    在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股份制银行《2012年贷款审查要点及投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应谨慎放贷,对于国务院提出的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其中贷款禁止领域中,第一为股票市场,第二为商业性房地产。
    贷款支持的领域则为:重点选择国家产业规划领域中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资源节约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国有大行对于信贷投放也有自己的规划。据本报记者了解,年初工行召开的2012年度工作会议中提出:要通过突出“四大市场”,支持“三大领域”来服务实体经济。记者获悉,从降低资本消耗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工行未来3年逐步压缩四大行业的信贷总量。这四大行业依次为房地产、城建、公路和电力。
    央行发布的《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了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倾斜的三个方向,首先为中小企业。
    本报记者查阅四大国有银行年报发现,截至2011年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前五位的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
    截至2011年末,工行个人经营贷款余额已达近2700亿元,为40多万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其中仅2011年该行就新增个人经营贷款约790亿元,增幅达42%。
    其次是保障性住房开发类贷款。截至去年年底,建行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发贷款余额达257.30亿元,至今年3月底,这一数字将达到345亿元。而农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达174.57亿元。
    四大行根据定位不同,对服务三农的措施则各异。农行实行专业化支农,将三农金融业务独立成章节对外披露,单独核算负债和利润等各项指标。而建行则有意全面重返县域,工行立足重点县域,中行聚焦村镇银行。
重定贷款分类预警
    “有些小企业规避监管,用银行贷款炒房、炒股,银行敢给他们批贷吗?”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表示,对于小企业要区别对待,审慎排查,对已经偏离实体经济却还打着实体经济的企业,要有取舍。比如,“温州那些因民间借贷跑路的老板,不少就是投资严重偏离实体经济的企业”。
    同时尚福林指出,稳健的银行体系离不开全面有效的风险管控。当前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风险的相关性明显提升,金融机构表内表外业务的风险传染性不断加大,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借贷市场之间也存在诸多关联。
    监管层表示,一些银行要积极采取措施,切断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的渗透,但现实是“防不胜防、疏堵不尽”。
    此时,据记者此前了解,2012年银监会监管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贷款分类的真实度和准确性。而“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这一银监会监管路线图的提出,正是要求在贷款准确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其风险,充足地提取损失拨备,进而真实地反映利润,准确地计算资本充足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