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虚无

作者:叶匡政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30 20:08:37

摘要:战争的虚无
■叶匡政 出版商、文化评论家
   近年来,电影、电视剧中各类谍战、战争片大热,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上个世纪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战争了。说20世纪是战争世纪,并不夸张,世界上各类战争达250场之多,超过了过去10个世纪战争的总和。有人计算过,20世纪大约有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或军队发起的集体暴力。这是一个让人惊恐的数字,足以使人认清战争的罪恶。对这类影剧,我一直少有评说的欲望。在这类影剧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对杀戮正义的渲染,或对胜利庸俗的欢呼,或对权谋策略的崇尚,在我看来,这些主题反而阻碍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不过,最近看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战马》,让我感受到了对战争悲剧的一种新的想象力。战马在我们过去的意识中,和坦克、大炮一样,只是一种战争工具。通过一匹战马,来展示血腥残酷的战争,展示人在其中的哀伤与无奈,在过去的战争片中很少有这种视角。你可说它是一部成长电影,也可说它是战争片或动物伦理片,它是一种混合类型的电影。
    影片让人记忆最深的片断,是战马乔伊在无人区被铁丝网所困。先是战马在枪林弹雨中奔跑,人们被战马的命运揪住了心,当它被铁丝网缠绕时,我想每个观众都感受到了战马在挣扎中的痛楚。这时,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最有趣的,是一个士兵对身后的战友们喊了一句,“我还需要一把剪刀”,战壕中立刻扔出了五六把大剪刀,落在水坑中,这一幕既让人欣喜,更让人感动。那一刻,我想所有人都感受到所谓战争的正义性,远要弱于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尊严面前,战争顿时变得毫无意义。
    电影《战马》所透出的这种悲剧意识,在国内的战争片中极少看到。战争也好,谍战也罢,说到底是一个让所有人都痛苦的过程,这才是战争的真实面貌。虽然每个战士肩负使命,但战争中充斥更多的是哀伤、恐惧和愤怒。战争留下的只有创伤,就像战马和少年带着创伤回到故乡,故乡在人和马的眼中,已不再是原来的故乡。战马曾经的主人英国军官死了、那对德国兄弟死了,这一切使我们都看到了战争的悲凉和永远的创伤。
    《战马》与其它战争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展示了生命在战争中的无望与挣扎,在其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战士的勇气与无畏,所有惨烈的场景,显示的都是战争的虚无。这种对悲剧的感受和想象力,是《战马》的灵魂所在。它残酷冷峻,却有一种净化的力量,让你走出影院体会到的是和平与生命的价值。它的结局也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战争中注定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比起那些简单的以敌我正义为诉求的电影来说,这种对战争的表达,无疑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大量反战与厌战意识,尤其古诗词中,这类字句比比皆是,如白居易诗“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顾炎武诗“十年天地干戈老, 四海苍生痛哭深”,包括俗话所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等,对战争都有清醒的悲剧意识。战争本身是人类最为严峻的一种存在。如果战争片不能揭示参战者那种矛盾而恐惧的内心挣扎,如果不能让人们发现战争的虚空与残酷,如果不能唤醒人们对生命与和平的珍贵记忆,可以说战争片这种公共表述毫无意义,它甚至会有负面效应。
    战争片本来的目的,是用悲剧的想象来让人们记起对公共生活的理想,它的话语、目的都要有明确指向:为人类保存和平与自由的意识。战争中,注定没有胜利者。但当下的很多战争与谍战影剧,常用一种简单的敌我正义,简单的以牙还牙和对阴谋的崇尚,代替了所有的思考,似乎是想唤起观众对暴力的兴趣和热望。无论是历史情怀还是对当代精神的把握,都显得异常苍白。我无法想象,当银幕和荧屏充斥了这类战争片,究竟是想把民众引向哪个方向。
    一部好的战争片,应当像《战马》一样,带给人们一种净化人性与心灵的力量。我想任何战争,都不会像某些战争片展示的那么光滑而有理性,而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异常痛苦的过程,它有的只是恐惧或憎恨,它留下的只有创伤。电影、电视剧是当下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公共表达,如果这种表达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对塑造当代公共精神所承担的责任,那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哀。尤其是表现国共内战的影视剧,这更是一个问题。随着两岸统一成为历史趋势,如何处理国共双方冲突和对立的历史记忆,会成为未来战争片常常遇到的问题。如何使过去对立的记忆,在未来不演变成新的冲突,我想学会理解对方历史记忆中的真相,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这样双方的痛苦和创伤,才能得到共同的聆听。这应当成为未来表现国共内战影视剧的一个原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