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维控股贵州醇被指拉郎配 一个政府依赖症患者的没落史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杨 王先知 贵阳、北京报道
在出售传闻中支撑了多年的贵州醇终于要出嫁了,迎亲者不是此前传闻中的海航,也不是中粮,而是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维维股份”)。该公司在最近发布的公告中透露了这一消息。
3月13日,贵州醇酒厂党委书记、厂长窦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是政府主导在同维维股份谈合作,她本人不了解相关情况。对于为何没同此前传言的海航集团、中粮集团合作,她认为这也是政府选择的结果。因为合资公司控股权不在贵州醇这边,所以她不会出任合资公司董事长。
事实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贵州醇内部人士均不满意重组方案,不清楚政府为什么选择维维控股贵州醇,维维与贵州醇的合作是典型的政府拉郎配。
“屈尊下嫁”
本报记者从几方合作框架协议中获知,兴义市政府拟通过国有资产划转、资产和债务剥离等方式,将贵州醇酒业资产划转至贵州兴义阳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贵州兴义阳光”)名下,并将贵州醇酒厂除酒业资产之外的其余资产和除员工债务之外的其余债务全部剥离至兴义市政府新设的辅业管理公司。
此外,贵州兴义阳光以部分酒业资产出资,与维维股份和红石宝源(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红石宝源”)合资成立一家公司(公司名称拟为“贵州省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最终以工商登记名称为准,下称“贵州醇酒业公司”),并通过贵州醇酒业公司购买剩余酒业资产,以此达到贵州醇酒厂全部酒业资产及业务转移至贵州醇酒业公司。
上述重组完成后,其中贵州兴义阳光持有贵州醇酒业公司19%的股权,维维股份(51%)和红石宝源(30%)以现金出资,持有贵州醇酒业公司81%的股权。
维维股份相关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维维股份3月12日已经派工作组到兴义详细了解贵州醇,收购价格还未最终确定,最终结果还存在不确定性。
公开资料显示,维维集团是一家多元化企业,2006年11月才涉足酒业。目前,维维集团拥有湖北枝江酒业51%的股权。
在对贵州醇的采访过程中,本报记者感受到其职工中弥漫着一种“屈尊下嫁”的情绪。曾任贵州醇酒业公司销售副总的一位萧姓人士透露,目前,贵州醇酒厂中无论是高层还是普通员工对于此次牵手维维豆奶似乎都心有不甘,因为这次整合重组没有满足贵州醇的利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认为这不过是当地政府在拉郎配。
曾任贵州醇贵州公司总经理、现供职于贵州酒业协会领导岗位的某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之所以出现贵州醇集体的不满情绪,主要是因为政府主导下的这次重组并没有太多征求厂里的意见。维维股份看重的是贵州醇的主业,重组后只有技术工人才有望进入新公司,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尚不能确定最终归属,甚至连高层都在听候国资委的安排,这对2000余人的企业来说可谓是一件不小的事情。
名酒没落史
贵州醇曾经是在全国叫得响的名酒,本报记者了解到,曾经的辉煌是贵州醇从上到下对维维重组不满的重要原因。
应记者请求,上述资深人士向记者介绍了贵州醇从兴到衰的历史。
贵州醇酒厂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贵州黔西南兴义市的一间作坊式小酒厂。由于受限于规模、技术等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这家小酒厂每年的亏损额都在200万元左右,甚至出现过资不抵债的情况。
拯救者是老厂长鄢文松,他上任后,研制出38°低酒精度的贵州醇,在中国白酒行业中独树一帜。从1984年上任到2009年卸任,鄢文松在贵州醇掌门人的位置上干了25年之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酒类销售尚处于国家专卖调控阶段,而当时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醇不但大胆实行合同制用工改革,还派出专门力量奔赴上海、广州等地,建立分销网络和办事处。鄢文松的改革措施使贵州醇迅速在沿海打开了市场,利润开始不断上升。
贵州醇火热的市场态势当时令茅台也艳羡不已。上世纪90年代初期,茅台集团成立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在茅台的系列注册商标中有“贵州大曲”这一品牌,而“贵州”二字成了茅台专属,因此茅台认为贵州醇的商标已涉嫌侵权,于是茅台技术公司也推出了“贵州醇”牌白酒。
1992年,双方在广州展开了第一次诉讼,双方在法庭上纷纷指责对方侵害了自己的权益。此后,茅台和贵州醇多次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北京、上海等地法院也相继就此案开庭。此案甚至惊动了中央高层,有领导做出相关指示,茅台酒厂和贵州醇的纠纷必须终止。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茅台酒厂开始上市准备,主动找到贵州醇表达了和解愿望。贵州醇方面开出的条件是:茅台酒厂必须销毁全部已经做好的“贵州醇”酒瓶和包装,不再生产“飞天”牌贵州醇,而改为“茅台醇”。贵州醇遂撤销起诉,这为茅台酒厂的上市扫清了法律障碍。
这期间,贵州醇的销量空前暴涨,每年都有高达三四亿的销售额。在取得巨大收益后,贵州醇没有考虑走入资本市场,反倒开发了以葡萄和粮食混合酿造的“奇香贵州醇”,但这个投资了几个亿的项目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市场效果,反倒伤了贵州醇的元气。
后来,市场开始青睐高度白酒,特别是茅台酱香的崛起,使贵州昔日第二品牌名酒贵州醇的地位下滑到青酒之后,甚至落在了小糊涂仙的后面。
2006年之后,贵州醇销量更是一路下滑。
为了重振贵州醇,2009年12月18日,兴义市委市政府对贵州醇酒厂领导层进行了调整,免去了鄢文松贵州醇酒厂党委书记、厂长的职务,窦明接任。但是,此时的贵州醇大势已去。窦明告诉本报记者,2011年贵州醇的营业额大概只有一亿多元。
依赖心理
惹的祸
贵州轻工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认为,贵州醇没落的原因是,在1992年国有企业垄断白酒市场的格局被打破后,贵州醇却没能跟上市场转型,在广告促销、终端开发上都慢下脚步,政府也没有在此时跟进企业改制,贵州醇重振所需要的资金、设备、人才及技术都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断档。当然,政府力保茅台,而忽视其他品牌市场成长也是造成包括贵州醇在内的贵州梯次品牌走向萎靡的原因。
上述萧姓人士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白酒业进入品牌营销时代起,贵州醇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对白酒业全面营销白热化极度不适应,主业表现萎靡不振,固守过去经验一成不变,在白酒行业从生产技术向品牌营销转变的第一个转折中就被边缘化了。2005、2006年,白酒行业资本整合时代到来,贵州醇更是举步维艰,整个企业及产品表现完全处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一再失守的市场让贵州醇非常被动,有高层提出改变包装、整合资金实行品牌推广与形象再造,可这一论证会开了3天,有时会议开到凌晨一两点钟,最后决策层依然认为贵州醇仍然可以支撑下去,用于广告及品牌推广的专项资金投放最终没有实现。而酒业市场放开后,四川的酒业品牌市场推广正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贵州醇终于在落寞中渐渐走向沉寂。
“其实,长期以来,贵州醇对政府都有着浓重的依赖心理。贵州醇遇到市场危机后,很希望政府能拉我们一把,比如可以帮助企业融资、引导改制、吸纳战略投资等,但政府没有拉我们。相反,茅台集团却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得到了政府的关照。贵州醇搞技改受困于资金,而政府扶持的茅台技改资金就会一步到位,这也是贵州醇走向低迷的原因。”这位萧姓人士说,在贵州醇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政府只偏爱茅台感到压抑。
不过,他认为,现在政府主动出手对贵州醇是件好事,只可惜今天的重组搞得迟了些。“早就应该搞了,贵州醇当年的各种优势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如果不改制重组,必将面临死亡。”萧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