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张大千领涨全球? 2012苏富比春拍拉开帷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小曼 北京报道
“在争取客户的竞争中,世界两大顶级拍卖公司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劝诱、请客、送礼、致电、鉴定、贷款、担保书,甚至为委托人的孩子安排工作。”网友热议。这里的两大拍卖公司当然指的是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公司几乎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多年来两家公司旗鼓相当,只是在2011年苏富比业绩首次超过了佳士得。2012年,更是两家公司明争暗斗的一年,不仅在争取委托人上,他们在讨好新晋内地大客户上也用尽了心思。
买最贵的还是最好的?
在3月10日的北京预展中,苏富比亮出了自己征集到的齐白石、张大千精品,这是他们对中国书画市场已向下调整的回应。苏富比亚洲行政总裁陈寿康认为,市场最好的风向标是委托人会不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苏富比看来,可能会创造本次春拍标王的齐白石作品《溪桥柳岸、海棠秀石》,是他们动用了非常专业的劝说能力,而让藏家心动的。鉴于2011年秋拍齐白石4.2亿元天价,《溪桥柳岸、海棠秀石》1500万港元的估价还是比较保守,陈寿康认为这是他们战略上的调整,而并非是信心不足。他觉得苏富比在综合市场的考量后,今年春拍相比去年秋拍在规模上小了,但拍品质量并未降低,而是征集到了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标杆人物,就足以说明苏富比在竞争上的优势,因为他们有很好的保证金、贷款等系统服务。而最重要的是要给委托人一个好价格,所以陈寿康说他推崇的客户就是出得起价的。他认为一定要买最贵的,通常在拍卖会亮相的好作品一定是价格不菲的,那些价格低廉的拍品一定是珍稀度和市场认可度不够。
张大千取代毕加索
齐白石的作品近3年价格大涨,其实完全是拜中国新晋收藏群体的出现所赐。法国知名艺术品网站Artprice近期公布的“2011年全球最贵艺术品”榜单显示,毕加索在持续领跑全球艺术品市场多年后,终于被张大千、齐白石超越。
去年,在Artprice所追踪的45万多个艺术家当中,张大千和齐白石成为领头羊。其中,从2002年至今,半数以上的张大千作品高价都在香港诞生,所以,这次苏富比把重轴依然放在了齐白石和张大千身上,希望他们能继续引领市场。
有人把拍卖会比作一个赌场,而拍卖师无疑都是精通此项游戏的人,他们会把这样的高潮放在夜晚,让那些酒足饭饱、衣着华丽的上流社会的人在这里下注,他们会懂得什么样的价格让竞拍者物有所值而有成就感,从某一方面来说,艺术是无价的,而被咋舌的数字买走,多少能显示一个人的优越感,所以苏富比把眼光放到了内地富商身上。
这是一群买了多年,拥有大量藏品,谈不上有多喜欢,更谈不上很懂,主要以投资为目的,同时考虑到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藏家。刘益谦、郑见明就是这样的藏家代表。拥有雄厚的库存,以及十多年来艺术品升值带来巨大回报的成功体验,所以在拍卖场上举牌时显得底气十足。据匡时国际董事长董国强介绍,还有一种新进入的富豪,他们完全打破了旧有的价格体系,只买那些高、精、尖的拍品。这其实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经营品画廊的金秀华女士说,她还是希望有更多的藏家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培育中,而不是把艺术品仅仅当作一种投资行为。
金秀华代理的有韩国画家、印度画家和中国艺术家方力钧等,方力钧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万元到这次苏富比的估价1500万港元,差不多20年涨了百倍,但这毕竟是很少一部分艺术家,大部分艺术家还需要画廊的宣传、推广、市场营销。而对于新晋藏家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耐心,所以他们更喜欢张大千、齐白石这样有市场认可度的画家,竞拍作品可以很快进入下一个拍卖会,这是短期变现的一种方式,但也会给艺术市场带来泡沫。至于泡沫会不会破灭,陈寿康认为不会,他对市场还是有信心的,这是基于对中国经济总量有信心。
谁在制造天价?
“如果一些好作品没拍到好价格,那对藏家的心态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说,齐白石4.2亿,这样疯狂的涨势,毕生罕见。他认为这主要归结于市场上热钱太多,CPI高幅增长,很多人期望通过买卖艺术品来保值资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藏家和买家都不愿意看到艺术品价格下跌,而是希望年年涨,涨得让人心跳,才会有更多的人进场,所以2011年各大拍卖行都在制造天价。
齐白石作品真的就有这样的价值吗?不论是艺术界的声音还是一些老藏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觉得齐白石的作品量大,从艺术品的稀有这个角度看就很难说,其次是齐白石大作品少,且小作品居多,他的价值在于符合“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因为中国人喜欢看得懂的,他的作品比较写实,一些人可以挂在家里,而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大量是一些人情礼品,所以他有市场但并不能说明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有多高。
这次苏富比在量上作了控制,齐白石、张大千作品总共30件。据张超群介绍,齐白石屏风在公开的拍卖场上没有出现过。它创作于1922年,是齐白石在北京的重要年份:他因在日本非常受欢迎而影响到北京,让他的画身价倍增。与此同时,他的“衰年变法”也已露端倪。这对屏风既有山水,也有花卉,是用不同的题材与方法画的。
张超群说,更难得的是,因为日本学者、齐白石专著作者杉村勇造1975年的亲笔注明,裱成手卷,记载了这对屏风的来历背景,交代很清楚,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件作品的来龙去脉。在1991年苏富比秋拍中这对屏风被选作图录封面,拍到当时的高价100多万港元。现在的估价1500万港元固然有成本的因素,但宽度很大,希望价格有吸引力。
从100多万到1500万港元,在20年涨了上百倍,这还是苏富比的保守估价,说不定在多方作用下,会创造新的天价,因为这关乎齐白石、张大千能否再度引领全球市场,让亚洲艺术品市场份额超越美国,这是拍行和藏家共同的梦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