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信心首先要正视现实
文/古月
最近,重振股市信心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很多人认为,新股发行制度不合理,融资再融资无节制,导致市场失血、投资者用脚投票,也是令市场低迷不振的罪魁祸首,更是上证指数十年涨幅为零的主要原因。
这一点,看上去似乎不言而喻,奇怪的是,却不被某些官员与部分媒体认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有部分媒体不约而同地发表社论,力证IPO与A股指数涨跌没有关系。问题是,不论国内的证券专家如曹凤岐、刘纪鹏、吴晓求,还是海外的专家如陶冬,都认为IPO过快过滥是A股市场走弱的重要原因;场内的机构投资者深受其害,比如,华宝兴业基金公开谢绝IPO,更不要提普通投资者了。1月11日,创业板拟上市公司朗玛信息发行失败,参与询价机构不足20家,也是一个最新例证。
新股发行制度存在问题可谓已经形成共识,存在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更可怕的是掩饰问题。中国证券市场要重振信心,首要的问题是正视现实、正视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任何企图投机取巧、混淆视听的做法,除了拖延问题的解决,让不利的局面愈发不利,让投资者更加寒心外,估计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笔者之前提出过一些解决当前市场根本问题,特别是有关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建议。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建议与刘纪鹏、吴晓求等专家不谋而合,特别是关于限制新股中大小非解禁问题的观点。比如,吴晓求近日撰文指出:“鼓励大股东增持股份,修改IPO前股东减持股份的规则,尤其是修改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的公司IPO前股东减持套现规则,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因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PE腐败已路人皆知,新股询价存在明显漏洞,新股上市后大小非套现近乎疯狂,对这种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现象,却始终没有出台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呢?
对于现行的这套IPO制度,不少学者皆认为很失败,是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为重大的试错。在市场化改革探索中,试错可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关键是错了就要承认,错了就应该抓紧改正。为什么这个遭人诟病的制度,迟迟得不到修正呢?笔者认为,不是思维上陷入误区,就是遭受利益集团的干扰。
思维上的误区,关键是怕戴上走回头路的帽子,怕被贴上反市场化的标签。其实,这是一种无谓的担心。当年,搞全流通改革时,也有很多人拿市场化说事,认为强行规定大小非按一定比例转让股份给流通股股东,不符合市场化定义,更有人拿国有资产流失这顶大帽子吓唬人。但当时的监管层,顶住压力坚持下去,最终赢得市场方方面面的欢迎,不仅成就一波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还树起了中国资本市场史上一座改革的丰碑。
至于利益集团的干扰,那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毕竟,现在这条IPO产业链,利益分食者众多,从上市公司大股东到各类突击入股的PE,从承销商到各种中介,乃至一部分帮忙拉抬发行价的无良机构,这些人守着这个大蛋糕,当然不希望别人来分享,更不愿意别人来破坏乃至掐断这条财路。
至于新股发行节奏应该根据市场状况进行调节,这是常识,却也被人以由市场自行调节来加以拒绝。问题是,咱们的市场是海外那种高度成熟的市场吗?国内企业像海外拟上市公司那样理性与自律吗?
值得高兴的是,有关新股发行改革,有官员透露正在抓紧制定相关办法。需要提醒的是,就像全流通改革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一样,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也应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果只是在小圈子里打招呼,甚至还是主要由一些既得利益者去讨论设计新方案,那么,其后果估计比现在还要糟糕。果真如此,提振股市信心最终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