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复制“大成基金”模式
本周重庆啤酒毫无悬念连续5个跌停,其市值大幅缩水让投资者惨不忍睹,但这仅是一个重大事件的开始,而非结束。
截至2011年12月16日,重庆啤酒已迎来7个跌停,低迷的成交量也让大成基金只能作为看客,而无法抛出自己手上积攒了三年时间的4000多万股重庆啤酒。
在记者上周撰写题为《“黑天鹅”大成基金》的报道刊发后(详见12月12日《华夏时报》头版头条),一位读者给记者发来邮件表述他对大成基金公司如此高密度投资一家上市公司的看法——“谁来监管?谁来惩治?谁来为亏损的基民报仇雪恨?”
这位读者的表述虽有些个人情绪,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投资者的愤慨。
在A 股市场,公募基金踩中地雷早不算大新闻。早年间的银广夏、今年一季度的双汇股份,加上这一次的重庆啤酒,大成基金三次都荣登前十大流通股东,以至于港报调侃大成不愧为“踩雷中弹”的“常败将军”。
或许是因为属于“常态”,所以监管部门的失语和董事会、股东等相关方漠视显得似乎在情理之中。但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的迷惑却愈见浓厚,基金投资者在真实受损的同时,难道真的只能留下疑问——谁来监管?谁来惩治?
公募基金的持有人多为银行客户,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公募基金之所以募集众多持有人的资金进行组合投资,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分散投资风险。但当下如大成基金这般过于集中的持股,已背离公募基金的本源。
作为机构投资者,只要参与在市场之中,就难逃“黑天鹅”。但是,除了不可抗力,基金能否通过一些主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遭遇“黑天鹅”的概率,而非目前频频发生的状况?
难道对于持有人而言,真的只能像大成基金客服人员上周在电话向记者回答:个股卖不掉,但基金你可以赎回呀!
难道基金投资者真的只有用脚投票?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监管层的失语,在所谓的基金排名压力下,会有更多的基金公司效仿“大成模式”。毕竟,过去三年时间里,通过对重庆啤酒集中持股,通过分享重庆啤酒股价翻6倍多的“红利”,大成基金获利颇丰——通过持有重庆啤酒所获得的资产增值,还可以向基金投资者多收取不少管理费(目前基金行业管理费基本是按照基金净资产的1.5%来收取)。
不过需要留神的是,就像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告诫的那样:各位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在复制“大成模式”时切记急流勇退,要“跑得快”,否则手上拿着一只股票的三、四十亿元的筹码,很容易“砸”在自己手中。
倘若“大成模式”并不会得到监管部门的警告、惩罚,相信会有很多的公募基金公司积极效仿。但如果出现群体性效仿,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可以预见,如果“大成模式”被大力推广,公募基金已经备受质疑的公信力将以更快的速度下滑,投资者将会远离,最终,监管层大力发展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稳定市场的计划将只停留在纸上。
或许,一些人会说,大成基金集中持股豪赌重庆啤酒疫苗的成败,最多只能说其投资不严谨、水平不高,甚至可以又一次指认是上市公司“坑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多的人仍然会认可大成基金的确是在拿投资人的钱孤注一掷的观点。
很多人仍在假设重庆啤酒的疫苗能成功,大成基金可能又一次成为英雄;但成功的另一面是失败,如果按照可能会彻底失败的结果来面对,基金投资的结局将会如何?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大家都还没有看到成功,却坚定不移的咬定高科技攻关必定成功,这是什么逻辑?这在本质上与美国的互联网泡沫极其相似,那就是投资人只看到成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却完全无视任何失败的一丁点可能性。
基金公司的投资决策流程应该有一套完备的系统,基金经理如果要下重手买入一些有相当多不确定性的个股,投研决策部门至少应该要在投资比例上有所限制,否则,基金公司的投资决策流程就是形同虚设。
在过去的一个交易周里可以看到,大成基金为应对重庆啤酒事件导致的持有人赎回,可能会卖出其持有的其他重仓股,这类流动性危机造成的“抢抛”行为很容易造成非理性“踩踏事故”。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就像记者抱怨,其持有的海正药业因为也是大成基金的重仓股,被无辜连累大幅下挫。
开放式基金第一个10年的历程已经过去,公募基金作为市场最大的一支机构投资者力量,应当回归到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本源,为A股市场优质的投资文化建立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如果仍停留在前几年的惯性思维,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如果监管层非要等到“大成模式”泛滥才出手,最终,资本市场、公募基金行业、基金投资者等各方多输局面可以预见。最近一周的A股市场,即是一个小规模预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