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保险大忽悠 仍存在警惕“存单变保单”

作者:叶琪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6 20:04:51

摘要:银行保险大忽悠 仍存在警惕“存单变保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一直以来,在银行保险渠道,“存单变保单”事件频发,引起投保人很多不满。
    为了规范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通知叫停了保险公司人员的银保驻点销售,但是在银保新规出台一年后,诸多违规现象并非完全退出江湖。
    14日,一份《上海市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的实施细则》出台,尝试通过“暂停代理合作行为”来实现业务退出的初衷,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
“被保险”依然有
    记者采访到的谢先生对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就感触颇深,因为近期,在北京北苑地区的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支行,他也经历了一次“存单变保单”的事情。
    “我当时是准备存10万元的定期,旁边一位身着银行工作制服的人员向我建议,存定期存款还不如买一款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每年还有分红,并表示这种理财产品可以像储蓄一样随时支取。”谢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对于保险产品并不熟悉,因此当时架不住该销售人员的热情推销,就糊里糊涂地购买了那款产品,后来回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这才通过银行及时进行了退保。
    谢先生告诉记者,银行的那位销售人员虽然着装同银行职员基本一样,但并没有佩戴银行工作人员的胸牌。
    据了解,当前仍有部分保险代理人员以“劳务派遣制”身份进入银行,以银行员工的身份推销银保产品,还有银保代理人员以银行“实习生”、“大堂经理助理”等身份长期驻点在银行,并且这类人员虽然没有戴工牌,但也穿着银行工服,因此不知内情的人一般都看不出来。
    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华民指出:“银保新规出台之后,目前保险公司主要采取改驻点为巡点的做法,借助银行客户经理向客户推介产品和解释疑问,加强与银行客户经理之间沟通、培训、产品说明会等比较被动的措施成了保险公司不得不使用的办法。”
    “银行员工压根儿就不愿意去卖保险。”某大型寿险公司业务经理丁女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银根紧缩,现在银行忙着卖自己的理财产品都忙不过来,根本不想增加人力成本投入到保险业务中。据其介绍,做一份保单要经过“讲解—认购—打单—结束”这四个流程,至少要消耗一小时,这些时间如果拿来办银行业务,赚的远远比卖保险多。
    那么银行为何又情愿违规让保险公司人员“乔装”销售或“巡点”销售?
    丁女士透露,现在保险公司之间竞争激烈,而在银保渠道受阻之后,为了使保费规模不大幅降低,保险公司只有高价“买路”。
    “除了给银行支付8%左右的佣金以外,为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销售积极性,也会给他们不同比例的激励费用,所以总的手续费支出一般会达到15%左右。”丁女士说。
银保产品需要特色
    记者了解到,此次《细则》中明确要求“亮证经营”,即如投保人有需要,商业银行销售人员应出示《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相关信息,便于投保人确认销售人员的身份;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在从事相关服务工作时,应在胸前显著位置佩戴工作名牌,名牌上应明确标示保险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姓名、照片及从业资格证书号码等。
    据了解,此举旨在通过对销售人员和银保专管员的“持证”情况、证件的载明事项进行细化规定,以方便消费者认知销售人员的身份,降低销售误导风险。
    另外,手续费高、“暗扣”不断的现象一直是银保整顿的重点,为此《细则》也要求银行与保险双方签订代理协议中应明确约定,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在账外直接或者间接给予合作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协议以外利益,而商业银行也不得利用招标形式,盲目抬高手续费,不得签订或变相签订手续费的保底条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细则》中把“在银行网点显著位置张贴投保提示书”等作为规范内容,在细节上体现对银保从业人员资质和培训管理的重视,进一步降低销售误导风险,对投保人知情权和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不过,对于银保业务中的种种违规行为,除了应加强监管力度,业内普遍认为加强银保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所在。
    “为什么在银行买到保险产品都觉得是上当受骗了呢?还是这类产品本身就有问题?如果产品真有吸引力,压根儿就不用忽悠消费者来买了。”谢先生在“被保险”之后指出。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朱铭来对记者表示,目前银保产品基本上都是理财型产品,不仅忽视了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也不具有优势,银保业务若要真正走出困境,必须在产品设计上有一场大的变革。
    对于如何防范可能发生的“存款变保单”,业内人士支招,消费者在银行办理业务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分清楚存单和保单,防止忙中出乱,将存单错签为保单。如果对此业务不熟悉,尤其是中老年人存款,最好有家人陪伴或与家人取得联系,听取意见。另外,在10天犹豫期内可无条件退保,消费者可在这期间的回访中进一步咨询,并按规定录音。如果确实发现违规行为,消费者可向保监会、保险协会等进行投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