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将让危机彻底显形
笔夫
MF只是一家从事经纪业务的公司,但它的倒台不应该让我们麻痹大意,也许这只是欧债危机由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扩散的一个信号而已。
欧盟的27个成员国银行都被要求在明年年中前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9%,并且对自己的风险敞口进行重新测试和检查,这可给银行家们出了个大难题。在9个月的时间内要筹措出高达万亿巨额的资本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危机到来的时候,投资者非常不愿意染指银行股,银行很难通过增发股份来融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他们不得不将主要问题国家的债券进行抛售,有分析指出,到明年底,整个欧洲银行系统将不得不出售高达2万亿欧元的资产,使得这些国家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看来,目前欧债国家与私人银行间实际上的利益已经完全不一致。
而由于银行业大量甩卖各种投机品资产,将会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和贵金属市场出现剧烈震荡,而这反过来又会使得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拿法国来说,制定这一规则之时,法国的10年债收益率为2.6%,而目前已经攀升至3.1%,而由于债券收益率的不断攀升,银行业不得不筹措到相当于1000多亿欧元的资本。这是在整个欧洲不再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的预测模型上,事实上,这样的假设几乎是和现实相背离的。
全球银行业都在因为市场萎缩而饱受煎熬,三季度,投行在市场交易中所获得的收益下降了27%,周二,野村证券将其成本开支削减12亿美元,其中60%的削减将会在欧洲,瑞信由于收入锐减而宣布裁员1500人,这是在7月份裁员2000人之后进一步行动,今年夏天的时候,高盛和巴克莱银行这些受益于金融危机后市场暴涨的银行,分别宣布裁员1000人和3000人,据估计,到明年底,华尔街将会失去约10000个就业职位。
11月3日晚上,欧洲中央银行出人意料地宣布降息25个基点,新掌门人德里希上任后的匆忙举动让人联想到,欧元区经济在最近显而易见地陷入了衰退。不过,德里希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会选择利率工具来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是像伯南克一样购买债券,目前的购买行为将会是临时的和有选择的。看来,他的政策现象更加倾向于德国。9月份,欧元区的失业数较8月底增加了18.8万,使失业率达到10.2%,超过了美国当前的失业水平,西班牙经济陷入停滞,而17个成员国的失业率升至欧元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西班牙的失业率则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22%,经合组织估计,明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会滑落至0.3%的水平。这种被德里希称为“温和衰退”的现状实际上是非常令人担心的,即使这样,这个经济体的通胀率仍然大大高于央行可以容忍的2%的水平,面对衰退的威胁,货币政策难以有大的作为。
但是相对于欧元区一连串令人沮丧的数据,美国经济数据却时常表现出令人惊异的一面。上周公布的三季度GDP数据达到2.4%,比二季度多出一倍,而汽车销售继续表现强劲,美欧经济背道而驰的结果是,美元对欧元的价格将在中长期时间内走出强劲的上扬。
犹豫的货币政策
尽管中国政府仍未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作出明确的表态,但是,在国务院高层作出货币政策微调的表态之后,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开始增加,银行信贷在过去的一个月出现了显著增长,SHIBOR利率开始从高位回落。
在政策的关照下,铁路系统开始获得有限的银行贷款,另外500亿的债券融资也已经启动,一项高达2000亿的融资行动正在启动,这符合高层有关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政策要点,不过,有限的资金无法托起长达1万公里的在建路线,何况,高铁项目需要偿还供货商的巨额债务以及无数农民工的工钱,年关将近,谁都需要花钱。
相对于我们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来说,目前的微调是远远不够的,总体上,货币政策仍然是处于犹豫和观望时期,其最大的掣肘来自居高不下的住房和食品价格,房价坚固的价格特质证明,这个市场非常变态,中国经济秩序需要梳理。
在欧元区降息之后,中国央行如何应对?基本的看法是,有可能鼓励中国货币决策者更大胆地放松银根,而不是之前的患得患失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许将是合适的选择。
市场反弹已进入尾声
在上期的策略文章中,笔夫提到要把重点落在时间周期,而不是反弹的高度,一些投资者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我只是提道,四季度你可能会看到经常性的反弹,但是对于时间周期的理解比高度更为重要。今后你们将会慢慢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A股出现了调整的技术走势,这可能就是你们所看到的本轮技术高点。大宗商品市场的反弹似乎也正进入尾声,很大的可能性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技术高点,但是在周期上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复杂的内外经济局势和各国的经济政策将会使得金融市场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动荡,特别需要投资者树立大局观,并随时应对可能的变局。
虽然一直认为四季度行情的特征是反弹,但是综合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各种因素,笔夫现在更加愿意将原有的预估大幅调低,投资者不要期望有更多的和更大幅度的反弹收获,锁定短期利润是这段时间你最应该做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