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要鼓励公益创投“草和花儿”并生

作者:艾已晴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28 21:28:32

摘要:袁岳:要鼓励公益创投“草和花儿”并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艾已晴 北京报道

   如果说慈善也能获得风险投资,可能没多少人会相信,但事实却是,国内正在悄然兴起一股名为“公益创投”的公益新势力。
    什么是“公益创投”?为何要建立公益创投机构?“公益创投”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近日,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博士,听他讲讲公益创投的故事。
“创投”是雪中送炭
    “公益创投”是“Venture Philanthropy”VP的中文翻译。顾名思义,公益创投就是公益领域的创业投资,企业或基金会为创业过程中的社会企业注资,帮助其成功创业,并间接地帮助其解决社会问题。
    “如果说‘创业’像一个努力向上的毛头小伙儿,那么‘创投’就是一位雪中送炭的良师益友。”袁岳博士用一个简单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创业”和“创投”的区别,“而且,创投的要求非常严格,能够得到创投青睐的创业项目都是百里挑一的。”
    中国第一个公益创投机构是“NPP公益创投基金会”,这是2006年11月由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等国内外一流企业,联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权威公益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
    作为国内公益创投的开路先锋,有专家表示,NPP的出现使得很多中国公益组织摆脱了完全依赖官方的局限,拓展了一条以强扶弱、大力发展民间公益组织之路,最重要的是,NPP提供给公益人一种思路,做公益不只可以做具体的项目,并可以提供给公益机构策略、管理、财务、营销、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援助。
    如今,5年过去了,中国公益创投事业早已从当初星火之态发展为今天的燎原之势。这其中,旨在以扶持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培育青年公益人才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简称YES)显得非常亮眼。其开创的“黑苹果青年四季主题会”、“黑苹果青年公益创业”、“黑苹果大学生实习联盟”、“黑苹果大学生社会访问”、“黑苹果高管一日助理”、“创想2015——未来概念设计大赛”等项目,均得到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
    作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领导人,袁岳名号繁多:商人、博士、公共知识分子、主持人……“公益创投家才是我最喜欢的称呼,”袁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想以‘成功不必在我’的理念发展慈善公益事业。”
摸着石头过河
    在运作方式上,公益创投与商业投资非常类似,但又与之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对公益价值的重视要大于对经济回报的关注。
    “‘纯粹’和‘循环’是‘公益创投’的特性。”袁岳表示。“纯粹”指目的单纯,不为赚钱,只为行善;而“循环”则表明其运作上的可持续发展,一切衍生出的回报都会被投入再利用。
    作为新生事物,“公益创投”在欧美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与之相比,中国的公益创投行业却有明显的不足。国外的投资者相对老练,被支持的人比较稚嫩,两者之间的落差丰富了被支持者的视野,能够提供更多元的方向。“零点最早期做的社会类的研究就有福特基金会的帮助和支持。”袁岳说。
    而国内的公益创投领域,支持者和被支持者都处于“创业”阶段,很多基金会都面临着旧的模式老套、新的模式还没有探索出状况,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更严重的是,基金会和草根NGO之间达不成共识,甚至出现‘相看两厌’的状况,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公益创投的发展。”袁岳强调说。
    “‘相看两厌’是因为投者与被投者之间始终在一个老路子中兜兜转转,没有将‘新’的姿态释放出来,惯性压抑了合作的可能性,也可能是由于双方对于创新的认识并不同步、创新程度也不相同,从而产生‘心理期待’的错位,使得二者的合作成效甚微,或者根本无法合作。”
    袁岳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解决中国公益创投行业面临的这个难题。
创新是发展的“法宝”
    “必须从创投者与创业者两方面入手,”袁岳表示,“对于创投者来说,首先要有政策创新的理念,改变拘谨的政策框架才会为公益创业者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二是要改变过往虚浮的行事作风,要把资源用在节骨眼上;三是要确定新颖且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普通的公益参与者也能‘深得其法’;四是重视创新能力强大的青年公益、支持广泛性强的草根公益。”
    创新也成为国内诸多公益创投机构发展的“法宝”,据了解,目前中国公益创投中出现了很多经典案例,像NPI在公益理念创新、公益新产品设计等方面都是走在了“中国公益创投”队伍的前列,南都公益基金会则在促进草根NGO发展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而零点的“YES”青年创业中心、“雷励中国”青年公益发展中心都把发展公益事业的重心瞄准了青年人……这些都是公益创投领域可圈可点的机构。
    尽管如此,袁岳对公益创投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表示担忧,“中国的公益创业者还缺乏在行动意愿上的自觉性和勇气。原因在于中国创业者小时候缺少来自家教与社会化的公益培养,不像美国人从小就接受教会等公益熏陶,已经养成了随时做公益的习惯,因此中国创业者往往会在从事一件不熟悉的事情时有所畏惧。更重要的是,中国公益创业者缺少对‘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快乐追求,而更偏向于物质上的回报,而做公益是需要大力付出的。如何在保持有一个经济头脑的同时,减少对物质的崇拜与依赖是摆在中国公益创业者面前的关键问题。”
    “除此之外,我对中国公益创业者的持久力也有些担心,很多人都是刚开始保有很高的热情,后来慢慢都偃旗息鼓了。”袁岳语重心长地说。
不能盲目拒绝“杂草”
    2011年,是中国慈善与公益备受打击的一年,当问到公益创投是否会因此遭受影响时,袁岳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不会!”袁岳甚至认为这是重塑公益形象的绝佳机会,“这其实传达了一个信号:公众敢于对过去行政权威式的公益进行挑战,愿意尝试更新更自由的公益方式。”
    袁岳预测,中国公益创投在未来的发展走势将会呈现泥石俱下、鱼龙混杂的态势。“中国人一想到繁荣的场景就会用到‘百花齐放’这几个字,其实仔细想一想有花就必有草,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况且中国的公益创投正处于一个学习的初期阶段,没有人能够简单判断出一种公益创投模式到底是‘花’还是‘草’。”袁岳解释说。
    “因此,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一个期待有更大上升空间的新生事物,公益创投一定不能盲目拒绝‘杂草’的出现,甚至在最初的阶段要鼓励更多的‘草和花儿同时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给公益创投机构更多元的模式来研究,为那些蹒跚学步中的公益创业项目注入更多的思路和策略。”袁岳乐观地对记者表示,“当然,我并非说公益创投要杂得没边儿,‘杂中有专、泛中有精、定位清晰,投入具象’,这些气质对应于公益创投者来说,也是非常需要的。”
    作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袁岳至今仍保持高频率的大学公益行,有人疑惑地问:“作为老总,为啥还要走访那么多大学进行免费的公益讲座呢?像一个老农民一样一块一块地种地,您不觉得太费事儿太没效率了吗?”
    “要想走出一条成功的中国公益创投之路,其实没有捷径。踏实和诚心是公益创投行业最重要的品质。公益事业在中国根基还不扎实,尚处于学步状态,怎么能还没学会走,就要跑了呢?”袁岳笑着对记者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