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赞助商:期待2009的“火炬传递”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邢云飞 上海报道
“如果经常清理汽车后备箱,把汽车后备箱里不常用到的东西取出来,就可以使汽车减轻几十斤,一年下来就可以节约上百升汽油。”
“当不用电脑的时候,都选择关机,而不待机,每年下来也可以节省几十度电。”
……
从筹划“世博城市之星”评选活动开始,这些生活“琐事”就成为了上海世博局在世博理念推广上最为朴实的一面。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介绍说,“世博城市之星”评选活动不完全是一次选秀活动,该活动旨在号召全社会人人参与,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积极友善的健康生活方式,共同实践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点燃“世博圣火”
2009年新年初始,上海世博局联手15家赞助商在上海正式启动了“世博城市之星”评选活动。作为世博会开幕前最大的一次全民参与活动,整个活动将持续近600天,并借助赞助商的渠道和资源优势,推广到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个地区。届时被评选出的“城市之星”将被邀请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
事实上,这次活动与奥运火炬传递颇有几分相似。作为奥运会的传统项目,奥运圣火传递从火炬手选拔到火炬传递,整个活动也是奥运会开幕之前最大的一次地面活动。而本次“世博城市之星”评选活动的启动仪式则是点燃了“世博圣火”。
作为赞助商之一,腾讯公司市场部总监郑小波表示:“目前腾讯的QQ注册用户已达8.55亿。我们将会在这次活动中发挥庞大的用户基础优势,调动腾讯旗下的主要平台,包括IMQQ、QQ空间、腾讯网、搜索、拍拍等进行整合性的活动推广,以期最大程度地普及‘世博人’的概念。”
此外,还有一些赞助商早在活动正式启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铺垫。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率先在上海发起了“迎世博,骑单车,为申城增添一抹新绿”的活动。2008年12月13日清晨,100名骑着自行车的车手高喊着“精彩世博,尽情移动”,从曲阳路营业厅和复旦大学出发,奔赴人民广场、外滩、新天地等重要景点,向市民发放环保明信片。可口可乐公司更是在2008年12月底就启动了世博营销,率先发布了专门设计的世博会与可口可乐的组合标志,并在东方明珠脚下启动了为期6周的路演。
传递给更多的人
除此之外,“世博城市之星”评选活动还将与普通老百姓建立更为直接和多样的联系。据上海世博局市场开发部透露,整个活动将最终评选出19000名“世博人”,而推荐名额则全部由15家赞助商负责。而将推荐权授予赞助商,正是基于这些赞助商不仅有多元化的目标消费者,还有不同的活动表现和考量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世博人”将会接受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行业和阶层的人群。
“奥运火炬手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能够成为火炬手是令人骄傲的事情。而世博城市之星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概念。”新世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政平认为,“世博城市之星”活动将成为传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的重要载体,能够被评选为“世博人”也一定是在这一方面有着杰出表现的人。“世博人是每一个使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人,他们不仅仅是生活在大城市、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也包括建设美好城市的农民工,还有那些生活在小乡镇,正在为城市转型而工作的人。”朱政平阐述着自己对“世博人”的理解。这次“世博城市之星”活动正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号召全民参与“节能、环保”行为的全社会总动员。通过活动,并不仅仅是要评选出“世博城市之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世博先行者将“绿色、环保、美好生活”的世博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
“世博人”的使命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向城市。此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下,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正处在一个高度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对全世界都有影响,而不仅仅是对中国自己有影响。”上海世博局市场开发部副部长陈超表示,公众只有建立起一种更加积极的、负责任的、资源友好的生活观念,才可能在现阶段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并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中国东方航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交通银行、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等赞助商率先参与“世博城市之星”的评选活动。“其实,每一家赞助商也都是世博理念的实践者。”陈超告诉记者,尽管这些企业来自于各个行业,但是每一家企业都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世博的理念。
据宇达电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宇达电通是2008年国内首家在中国推出TMC(实时交通信息)的GPS终端厂商,可以使用户在出行前就了解到整个交通状态,可以避开拥堵路段,起到省油、节能、绿色环保的作用。
除此之外,很多赞助商还在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流程中体现了与世博理念的结合,如思科推出的网真、电话会议等技术性产品实现了远程会议,实际上节约了交通资源。运作虚拟社区的腾讯公司则是通过对虚拟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对实体资源的消耗。而可口可乐则通过节水、节能、包装材料回收再利用等诠释了世博理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