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升级诈取信息危及信用卡安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雪涛 北京报道
“前几天某银行给我打电话,说有人以我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办信用卡,问我有没有办。我确实没办,但想起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曾经在网上留过,可能是有人以我的名义去办理。” 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
近日,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信用卡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且手法层出不穷,如个人被不法分子冒名办理信用卡,当事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收到银行的催款通知,这才发现有人用自己的名义办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又如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冒名向银行电话挂失并申领新卡进行恶意透支。
对此,银行人士提示,个人平时需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等重要证件和个人资料。
个人身份泄露是祸首
记者发现,在国内一些大网站的信用卡论坛中,经常出现“长期高价大量求购VM信用卡资料(V和M分别指VISA和万事达信用卡)”的广告帖。方寸卡片中的信息竟然也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这给那些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马马虎虎的持卡人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信用卡99%都是磁条卡,犯罪分子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的信用卡资料比较容易制造出伪卡,其背后是黑市。如果克隆的对象是一张信用额度为20000元的卡片,那么犯罪分子的不法收益就可能数倍于成本。几年前,万事达卡组织公布有4000万持卡人信息可能泄露,其后不久,一些信用卡账号已经在一个境外网站上出售。
据悉,在北京也曾出现冒名向银行电话挂失并申领新卡进行恶意透支的事件。警方指出,上述案件的作案手法十分独特。其作案手法主要为:犯罪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者的信用卡资料信息,包括户名、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持卡人的地址、联系电话等。
发卡审核待加强
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记者:“信用卡的审核之所以相对宽松,是因为信用卡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小,而业务量又很大,如果每张卡都需要银行工作人员面访、上门、入户,那样的话成本会非常高,对银行来说是不现实的。”
不过,目前对信用卡申领人的资料审核已经引起了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的重视。银行努力通过多方位的后台审核来减少漏洞,堵住虚假材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对信用卡申领人进行个人资料审核时,不仅要致电申请人本人,还要致电申请人亲属核实情况。另一家商业银行有时会向申请人工作单位的行政部门确认申请人的真实身份。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信用卡的风险控制更为严格,在网点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当面核对申请人提交材料的原件,拒绝只提供复印件的申请人。
“如果办理信用卡太随便的话,就会让我们不太放心。对那些审核严格的银行,我们办卡时就会比较放心。”市民吴先生刚刚办理了上述一家银行的信用卡,随后他的亲属就接到了银行打来的电话,具体核实相关个人信息。
业内人士称,各大银行应该在办理信用卡相关业务过程中规范审核程序,谨防追求发卡数量放松相关控制环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