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变奏曲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2008年11月5日,注定会被全世界记住的一天。
这一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第二次转向,“一保一控”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国务院提出刺激经济增长十条措施。
这一措施的巨大影响即刻显现。11月10日,消息被正式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当天上涨7.3%。受到A股的利好影响,亚太股市大幅走高,伦敦、法兰克福股市也出现了上涨。来自中国的好消息还推动国际原油期货上涨5%。
这一招技惊全球,《纽约时报》评论说,在全球都在推迟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之时,这一方案将有助于对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而为了配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财政部官员李逸(应受访者要求化名)的工作已经开始改变。在之后的两个月里,李逸每天要处理一大堆的文件,起草、删改、和有关部门沟通、向领导报告文件、组织专家学者写稿件向公众解释政策等等。李逸对记者表示,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他真的有些撑不住了。
李逸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很少为外界所知,但是从近来接连推出的增值税转型方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金融九条、燃油税改革等等一系列政策,人们似乎不难想象各大宏观调控部门诸多李逸们高强度的工作。
宏观调控基调在一年间竟然三次转向,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再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多年围着宏观调控打转的财政官员李逸绝对不会相信。
政策从紧
宏观调控的转向,从2008年年初就开始引人关注。
当时,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开始成为宏观调控的基调,这是十年来货币政策首次从紧。与此同时,信贷投放已经处于前所未有的严控之下,一些商业银行基本冻结新增贷款,而政府对于新开工项目的审批也“能不批就不批”。
到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宏观调控基调之时,央行已经5次加息,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票也密集发行,再加上特别国债,已冻结了天量资金。
虽然当时对财政政策的表述仍然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但是面对外界提出税收增速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面对中国税率过高,需要减税的呼声,财政部、国税总局、统计局所做的工作,还是针对税收和GDP的关系进行解释,对减税政策绕道而走。李逸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解释税收超GDP增长和增加供应。
在那一时期,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还是物价加速上涨,CPI连续几个月达到8%以上的高位,同时作为物价先行指标的PPI也出现加速上涨的态势。
在2008年1月底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主席也发表过一次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胡锦涛有关宏观调控的提法略有变化。其时,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过,在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曲线中,从紧政策却很难看到放松的迹象。
2008年6月7日,就在市场缺乏预期的时刻,央行突然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调整后至历史高位17.5%。至此,短短5个多月,央行五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2007年以来第1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
此时,呼吁减税和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已经不像年初时强调灵活从紧和仅仅是税率过高的角度,此时呼声转向为沿海中小企业减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角度了。
调整
也就是在货币政策从紧达到历史高位后不久,宏观调控开始出现转弯迹象。
2008年6月19日晚10点,发改委突然宣布,从次日起将汽油和柴油每吨价格各提高1000元,上调幅度分别达17%和18%。同时,电价也提高每度2.5分钱。
当夜,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应声大跌,暴跌不止的A股也作出了积极反应。对于政策之变,当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油电价格双双上调,表明中国的宏观调控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六天的6月13日召开的中央及省市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当时就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会议召开时间之急、规格之高、参会范围之广和会议讨论的内容,都昭示出宏观政策将出现大的调整。
当时坊间的猜测指出,从会议传递的信息看来,已在年初既定的“防通胀”基础上强化了“保增长”,“防过热”将不再是重点,“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是强弩之末,见机调整适度放松已很有必要,财政政策将以“稳健”之名,行“积极”之实。此后,前期部委层次的调研也被提升到中央高层领导的层次。
进入6月,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高层纷纷深入基层调研,并在调研期间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家和当地政府的意见。调研结束后,国务院在中南海连续召开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地方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广泛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之后,7月15日和16日,国务院连续两个半天举行常务会议,讨论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的经济工作。
2008年 7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胡锦涛主席主持并发表讲话。
2008年7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定下最后基调,宏观政策大转向已成定局。宏观调控由“双防”正式调整为“保增长、控通胀”。
急转直下
没想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保增长、控通胀并没有换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
2008年10月份,外界并没有等来财政部每月20日左右准时发布的税收形式分析报告。此前一个月公布的8月份税收情况显示,8月份全国税收同比回落31.9个百分点,比2008年1-7月份回落了19.2个百分点。
在这份报告中,财政部表态:“预计后几个月收入可能延续7月份增幅较低的态势。”“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稳定物价、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新增支出较多,财政收支紧张形势不容忽视。”后来情况果然如财政部分析所说,税收增速急剧下滑。
2008年9月,税收增速下滑至2.5%,作为能够直观反映经济增长态势的税收数据下滑的速度似乎超出财税部门的预计。财政部每月准时发布的税收分析报告不见了,国税总局原定的会议也被取消。事后,两个部门有关官员都对记者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税收增速下滑的相关问题非常受关注,他们对于一些问题把握不准,所以选择了沉默。
此后10月、11月,财政部同样选择对税收增速下滑情况不做分析。而时至11月,税收增速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
2008年下半年以来税收形势的变化只是宏观经济的缩影,此时金融危机的深入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不过,9月份税收增速加速下滑之时,各界的判断还是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下滑,这种关注演变为了警觉。这时,随着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银行被收购,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
随后公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也同时表明了经济增长已将开始下滑,情况已经从不确定走向确定。于是,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向。9月15日,央行开始宣布降息,新一轮降息周期由此开始。
随后,出口退税率提高、房产新政集中推出,财政政策迅速转向,1500亿-2000亿的减税方案将要推出,铁道部也适时表示国务院批复铁路投资额已达2万亿,而财政部要发巨额国债的消息开始甚嚣尘上——这一切,让人似乎回想起了1998年的经济刺激计划。
大转向
2008年11月5日,大转向来临。
这一转向无论从规模还是在时机上,都几乎出乎所有人意料。自此,实施不到一年的从紧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也转向积极。
处在宏观调控部门的李逸同样感觉到转向的突然,他是在文件对外公布前几天才得到消息的。这期间,宏观调控部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