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济学家力顶“中国金控第一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卓卿 北京报道
期待恢复上市达4年之久的S*ST北亚600705.SH终于盼到一份让人艳羡的重组方案。
6月6日,S*ST北亚发布公告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将其持有的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投资”)100%股权通过资产置换和定向增发方式注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完成后,S*ST北亚继续存续,中航投资成为S*ST北亚的全资子公司。与此同时,S*ST北亚再次推出其股改方案,方案敲定的对价提至10转增21股则让业内人士大赞“慷慨”。
S*ST北亚独立董事贺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公司提出的重组方案及股改方案都不错,但这些能否在6月28日召开的S*ST北亚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我并不好回答,关键还在于各方股东的态度。”
“金控第一股”将登场
S*ST北亚的此次重组确实是让人惊艳的。
6月6日,S*ST北亚披露的资产重组方案显示,公司拟以持有的铁岭北亚药用油有限公司、北京爱华宾馆有限公司各100%股权和黑龙江省宇华担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3.33%股权与中航工业持有的中航投资100%股权进行置换。以2011年2月28日为评估基准日,置出资产、置入资产的预评估值分别为1.94亿元、66.4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航工业赠与S*ST北亚价值4.49亿元中航投资的股权资产。扣除赠与资产后,60.05亿元的置入资产和置出资产的差额由S*ST北亚以7.72元/股发行约7.78亿股补足。此前,S*ST北亚曾有过两次失败的重组,且两次确定的增发价均为3.89元/股,而这次中航投资注入的增发价则高达7.72元/股,价格较两年前接近翻番。但由于停牌许久且主业特殊,数位业内分析师均向记者表示:“对股改方案有所耳闻,却并无细致研究。”
资料显示,中航投资主要经营证券、期货、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业务与财务性实业股权投资业务,通过子公司中航证券、中航期货、中航租赁、中航财务分别经营证券、期货、租赁及财务公司业务,中航投资本身则主要经营财务性实业股权投资业务。其注册资本15亿元,2009年、2010年中航投资实现净利润分别为50805.43万元和66877.03万元,今年1月至2月的净利润为8241.30万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A股还没有真正意义的金融控股类上市公司,S*ST北亚一旦重组成功,将成为“中国金控第一股”。
中信建投是S*ST北亚股权分置改革的保荐人,6月9日,中信建投投行部执行总经理沈中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入的资产概念独特,这类金融机构在国内借壳上市很不容易,从2月份到6月份我们一直跟监管层反复沟通,过程挺艰难的。”
“慷慨”的股改方案
两度失败之后,此次S*ST北亚公布的股改方案同样让人欣慰。
S*ST北亚2007年5月25日起便暂停上市,2008年3月进入破产重整,并于当年启动第一次股改、重组,当时的重组方是沈阳铁路局。当年11月,S*ST北亚每10股送3.5股的对价方案未能在股东大会通过。时至2009年1月,S*ST北亚及重组方修改股改、重组方案,股改对价提高到每10股送6股。但是,该方案仍未获得通过。
时至今日,记者仍能在北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上看到第二次股改的相关信息,但其官网自2009年年中便不再更新,整个网站也处于一片近乎停顿状态。
而这次,在中航投资的介入下,S*ST北亚给等待许久的投资者们派发出分量十足的大礼包。S*ST北亚股改方案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S*ST北亚以资本公积金中的2.19亿元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8股;中航工业向S*ST北亚赠与价值为4.49亿元的中航投资股权资产,公司以资本公积金中的2.51亿元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每10股定向转增13股。也就是说,此次S*ST北亚将股改对价设定为10股转增21股。
“一方面,航工业作为一家大型央企,旗下金融资产平台整体上市是其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心很大;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家两次股改、重组失败的上市公司,历史上又出现过管理层经济犯罪的情况,北亚的遗留问题很多,解决起来难度较大。”沈中华表示,尽管过程艰难,现在基本解决完毕,但此时问题关键在于广大股东的态度。
“这次北亚给出的股改方案确实很优厚,就目前我们向一些大户等持股数额较多的流通股股东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家的反应还不错。”沈中华告诉记者,近期手头的工作主要就是不停地与S*ST北亚的流通股股东沟通,以期在6月27日及28日的股东大会上能让此次股改方案顺利通过。
三大经济学家力顶
或许,投资者对S*ST北亚寄予厚望的原因还包括其蔚为壮观的独立董事团。
今年5月5日,S*ST北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提名巴曙松、贺强、刘纪鹏为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巴曙松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贺强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纪鹏目前担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上述三位人士皆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有分析人士指出,此番S*ST北亚能请到上述三位为重组“保驾护航”,实际反映出重组方中航工业实力强大,背后有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
5月26日,S*ST北亚公告,审议通过独立董事改选预案。此外,还有公告显示,巴曙松、刘纪鹏现场出席了S*ST北亚于5月31日召开的审议上述资产重组、股改事宜的董事会会议,贺强则授权刘纪鹏代为出席会议并行使独董权利。三位独董在该次会议上对所有议案均投下“同意票”。
对于这样“显赫”的独立董事团,贺强向记者表示:“公司或许是希望更有名望的独立董事来发挥更好的监督作用,以便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及散户的利益。”而问及金融机构实现借壳上市是否分外艰难,贺强则表示:“对双方重组过程并不了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