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鼠年账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河南报道
年近五旬的党向国是一个普通农民。他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东南几十公里的张树庄,当过兵,1985年转业,又选择回庄做个农民。他种地、养猪,家里也有人在外打工。
让这位普通农民想不到的是,他家这三样营生都和2008年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紧密相关。
猪价犹如过山车
见到党向国时,他正端着盆喂猪。而一年前,老党还在做着另一个与养猪毫不相干的行当——开车。
老党说当时老伴极力反对他养猪,并放下话来:“你搞就你自己搞,我不搭理你,赔钱了也不管。”
这位外表很和气、内心固执的老头,东拼西凑弄来三万块本钱。“猪是收小麦的时候买的。”老党记得清清楚楚。
一提起小麦,老党就想起2008年1月份的那场大雪和冰冻灾害,庄稼大半冻死在田里。而在靠天吃饭的农民愁眉苦脸的时候,养猪户都发了,从2007年年底开始到过了春节猪肉价格一路暴涨,老党印象最深的是“2月份最高的时候毛猪的价格竟然达到了八块六毛一斤”。这一切,更坚定了老党养猪的念头。
3月份盖起了猪圈,4月份就养起了猪。老党最开始买了15只小猪,那时的小猪十四五块一斤,还花血本买了四头二百多斤的母猪。
自从老党开始养猪,猪价一路高歌猛进。奥运前的七八月份,猪肉价格从11块钱涨到13块钱,生猪价格也有七八块。老党暗自窃喜改行改对了,还有一件事情让他更高兴:两头母猪要产崽了。
老党有自己的算盘:买别人的猪大概每头能赚个三百多块,要自繁自养能赚八百多,相差五百块呢,二十头就相差一万多。
在养猪的过程中,老党还摸索出一套规律:养4个月不赔钱,但超过6个月就要赔了,价格再低也要出手。
老党的经验之谈,在奥运过后应验了。他回忆:10月初的时候价格降到五块九,先卖了八头,留有十头,想再等等价格高一些。没想到过了十来天,价格非但没升反而降了几毛,结果五块七卖了,“还不如先前的几个”。老党说,九十月份猪价上下浮动特别大,有一块七八。
实际上,老党并不清楚的是,在CPI高位运行多月后国家已经从多方面防止通货膨胀的危险,而猪肉等作为关系重大民生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早已纳入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当中了。
老伴这时候没有说什么泄气的话,对老党这样一个新手显得很宽容:没赔钱就好!
粮食幸遇国家保护价
2008年12月21日,农历冬至。全国范围内寒潮来袭,大雾笼罩下的张树庄也未能幸免。
好客的主人邀请记者到家做客。老党的家里随处都能看见个头硕大的南瓜,走廊里有,卧室里也有,客厅里还摆着两个。
问庄稼收成怎么样?老党说:“收成还中。”亩产小麦大概有800到1000斤,这在当地算是高产的一年了。
老党2008年夏天种了6亩地(包括自家兄弟的3亩),其中5亩小麦。留下1000多斤小麦自己吃,剩下的3000多斤都卖了。
“小麦2008年最低的时候七毛多,现在八毛多了。”国家都给了小麦收购保护价格:八毛九,现在农民都卖粮给国家。老党说幸亏有国家撑腰。老党算了笔账:6亩地用了1000元的化肥,种子每亩250元,再加上犁地、收割等一些费用,一亩地要花300多块。“小麦基本上拉平。”
生产资料不断走高也给老党这样的农民带来不少麻烦。2008年化肥二百三十块钱一袋,2007年一百三多不到。最致命的是,农作物是在化肥价格最高的时候种下的,而到了收割的时候,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作物的价格跌得惨不忍睹。
秋天老党又种了3亩玉米,花生1亩多,还有2亩棉花。听说2007年种棉花赚钱,老党就把2亩原本打算种小麦的地改种了棉花,但棉花是所有农作物中投资最高的。
2007年花生最高的时候三块二一斤,2008年才一块多,一块四都没人要;玉米2007年八毛八,2008年六毛六。2007年棉花还三块二元,2008年只有二块三了。
“2008年什么价格都不中了。”老党说,“棉花和玉米投资大,价格又不如2007年,赔了不少。”
2008年打工早回家
老党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在城里上高中,不在家;在外打工的大女儿,2008年11月份却早早地回来了。老党说,往年都是年根才能到家,一家人都盼她一个人。
寒冬至日,冷意十足。张树庄上的人格外少,据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老党说,女儿这几年在深圳打工一直很稳定,没想到偏偏赶上了裁员,都是因为金融危机。金融海啸似乎也波及到了这个遥远的村落,因为失业的不仅仅是老党的大女儿。
“邻家也有打工回来的。”打工收入在老党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老伴说,“种一年的地不如在外面打工半年。”
外出打工的大女儿一直是家里的另一个“顶梁柱”,如今失业了,对于老党一家,这个鼠年很难过。
女儿说当时还想再找些活干,等年底再回家,可是找了大半个月也没找到,要不工资太低了,要不就是没有合适的,她说其他的公司也在裁员。
老伴最操心的是女儿的婚姻大事:“二十三了,还没个对象,别人家的女儿这时候早就嫁人了,估计孩子都有了。”
老党和老伴不想让女儿再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陪陪父母。老伴问女儿“中不中”,但女儿感觉庄上空空的,“留在家,不中”,她还是打算年后再去深圳打工。
老伴和女儿争论不休。老党转移了话题,他不愿意谈论听天由命的种粮,更愿意谈养猪经,他说他把养猪当做了自己的事业。
老党说,县上刚刚成立了养猪协会,协会提供养猪方面的信息,还帮助养猪户卖猪。他现在唯一盼的是下两窝小猪,“养大了就能把本儿赚回来了”。
经历过这一年的风风雨雨,老党养猪的积极性似乎未减。他还打算春节后再买15头猪,加上春节后如期顺产的十五六只的话,肉猪还会保证要有30多头,2008年最多的时候就是这个数。
临走的时候,老党接到了养猪协会发来的一条短信,上面写着:猪肉价格继续回升,昨天某某市场的毛猪价格回到了六块六。
老党知道了很开心。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