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都江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陈宏宇 北京 成都报道
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至今难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突发了8.0级强烈地震,严重波及都江堰、茂县、北川县、平武县、青川县等多个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都江堰5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
2008年12月23日,《华夏时报》记者穿行在都江堰那片废墟和新楼并存的热土上,一拨拨陌生而又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来自千里之外的上海援助者,在都江堰恢复重建中,只争朝夕创下了罕见的“重建速度”。“你就不怕去了回不来了?”援建者代表张海涛的回答却很简单,“这值得去做,也应该去做。”
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灾区带来巨痛,而来自全国的温暖又让灾区儿女勇敢地面对。他们犹如一家人,相互支持相互取暖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只为家园重建。
扎根都江堰的上海援助者,就是全国心系灾区的一个缩影。
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
寒风吹在我脸上,温暖流在他心中。
晨曦中,五六十名教师从都江堰中学出发,或挤公交或打摩的,奔赴市区、乡镇中小学上课,风雨无阻——这是一群上海人;午间的阳光洒在医疗中心的工地上,工人三五成群,蹲地用餐,匆匆扒了几口饭又上了脚手架——这也是一群上海人;秋冬之风,凛冽如冰,撕裂着夜宿于板房的工人脸庞,这还是一群上海人。而张海涛便是这群上海人之中的一员。
5·12地震发生后,据不完全统计,都江堰抗震救灾的上海人数以万计,尤其是中央明确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重建后,常来常往的上海人不下2000人。
曾经,长江之头的古堰儿女,经历了地震撕心裂肺之痛,但他们始终挺直脊梁;曾经,远在长江之尾的同胞,火速赶来营救援建,他们一起创作了一首重建之歌。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千里一家亲,共饮长江水……”地处长江上游的都江堰,震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来自长江之尾的上海援建者,千里驰援,尽责出力。早在2008年6月28日,上海组建了一支34人的精兵强将——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这支队伍次日深夜飞赴都江堰。
一踏进都江堰,总指挥助理张海涛收到他四川朋友的短信,那是宋朝词人李之仪作词、邓丽君演唱过的歌曲《思君》。上过战场的张海涛给他朋友回复了一副对联:“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这副对联居然一夜之间传遍灾区。
作为指挥部协调小组成员的张海涛,2008年5月13日凌晨即投入抗震救灾,他亲历了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全过程,组织了震后上海援建灾区物资达90万吨,派出55支救援队伍1.5万人次的行动。
“对上海援建者是打心底里敬佩。”2008年12月23日,曾为《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提供方便的本地司机李磊承认,一开始他心里确实还有点怨言,但他很快改变了对援建者的看法。“上海援建者玩命工作,白天跑工地,晚上开会议。”细心的李磊还发现,他们渴了喝矿泉水,喝了一半就留着下次喝。
“让人敬佩的上海援建者,放眼皆是。”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也如是置评。“8月的一天凌晨,玉堂镇山洪爆发,那里的板房安置点三排板房被冲垮。”张海涛回忆说,上海支援警队朱巍等8名警察闻讯,来不及穿上长裤,冲进泥石流,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
要在海拔1320米的龙池乡修建板房安置点,还要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令不少建设者望而却步。然而,上海建工集团的500多个工人7月8日进山,7月23日6个点695套板房就竣工了,数以百计的群众抱拳致谢。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现。”李磊说,上海人就像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都江堰的每个角落。
那些紧张而难忘的日子
在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大量民宅发生垮塌,进行紧急救援显得至关重要。
“政府承诺将所有对口援建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张海涛说,完成一个项目的审批只需17个工作日。上海援建指挥部到后第二天就去都江堰政府报到,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机构,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实现“无缝对接”。
“都江堰的灾后重建,不缺项目,也不缺技术,同样不缺工作精神,唯独缺的是时间。”都江堰市市长许兴国说,可在上海援建者面前,时间也让步了。
5月下旬,震后的都江堰因无房缺医少药,中国红十字会与德国红十字会准备组建一个野战医院。“当时那个急呀,现在回想起来还要倒吸冷气。”张海涛说,根本就找不到一块像样的空地。
12月23日,上海驻成都办事处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接到任务后他们带着上海华山医院的医疗援建者,与都江堰人民医院院长高榜仲一起,坐着三轮车选点,指挥工人挑灯夜战平整土地,36小时搭建了一个拥有100多顶帐篷的中德野战医院。“在国外建这样的野战医院至少需要三四天时间。”张海涛说。
“6月23日签订援建的23个永久性项目,到7月28日就陆续开工”。都江堰教育局张平科长说,这简直不可思议,在震前至少需要半年时间。10月上旬的一天,规划部门在安龙镇九年制学校项目基地放红线定位,结果发现红线越位,伤及老百姓房屋。张海涛闻讯后赶到现场察看,然后返回规划局调整红线,连夜传回上海的设计单位,要求修改后返回。
在上海截至目前援建的81个项目中,包括学校、医疗中心、福利院、污水处理厂等都是有关灾区群众生活的民生工程。“我们参与都江堰100多个安置点的选点、50多个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张海涛说。
震后一周,同济大学20多名专业设计人员的身影,就出现在都江堰城乡的断墙残垣中。“重建,不是拷贝,更不是简单的重复,重建后要获得跨越式发展。”张海涛认为,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等上海的专家,凭借先进的理念,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召开现场会,齐心协力搞重建。
重振家园待后生
都江堰儿女的坚强也带来重建的速度。
“灾后都江堰未来日子一定有个好盼头。”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表示,都江堰正努力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赶超”的目标,未来三年都江堰将完成投资1300多亿元,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投资446亿元。
岁末年初记者再次进入都江堰,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所有的商铺都开着,人们没有一丝恐慌。与5月中旬记者见到的城市面貌截然不同,死气沉沉、商铺关门、断垣残壁已难觅踪影,蓝顶白墙的板房错落有致。
在都江堰幸福大道与一环路交叉处的一排排平板房中,十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已恢复营业,国金证券的股民异常的多,简直快到人满为患的地步!“我相信明年经济会好起来的。”股民袁桂兰脸上露出了凝重的表情。
事实上,都江堰大面积的重建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在距成灌快铁都江堰站仅百余米处:“一个投资10亿元、占地500亩的大型社区正在开建,”成都建工集团策划部吴甄翊说,“小区建成后将成为都江堰震后最大的社区,可居住近5000户,首期1800套住房在2010年竣工后,由政府回购安置受灾群众。”都江堰还确定了以向峨—蒲阳等三条示范线连接的93个示范点建设。
在柳街镇建筑工地,“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标语夺人眼目。幸福镇的杨彬夫妻精心种植12亩绿色蔬菜,一亩苦瓜的纯利润就有8000多元;任长军夫妻将全部精力都花在65头猪的饲养上;何文军夫妻,丈夫在异国他乡打工,妻子在家种田、养鸡鸭生猪。
而他们仅仅是图强自救的一个缩影。未来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路径。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