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汇丰深陷“传言门”遭抛售

作者:陶盈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6 21:39:00

摘要:汇丰深陷“传言门”遭抛售

汇丰深陷“传言门”遭抛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香港报道

    正像连日来汇丰(00005.hk)的表现一样,港股终究没有避免以急速下滑的行情结束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本周来,港股受多方影响始终呈现下跌的行情,在前半周累计了近千点的跌幅后,尽管周三企图回试14000点附近的技术支持,但由于不少投资者对于后市并不乐观,因此在圣诞节前夕的第二个交易日成交量仅维持在319.96亿元。
    实际上,港股的低迷表现除了受到全球市场的多方影响外,另一个难以忽视的就是近期备受集资消息困扰的汇丰,“对汇丰而言,恐怕应该明白谣言杀死人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汇丰连日来的被抛售成为拖累大盘下滑的‘祸首’之一”,香港瑞银证券的一位分析人士如是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如果公司近期依然无法给出投资者合理的解释,那么接下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其跌势。
汇丰遭遇“传言门”四天连跌
    如同华尔街的银行一样,在出现危机前,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企业内部的资金状况。
    汇丰控股也是如此,由于受到此前麦道夫诈骗案中高达10亿美元的损失,市场有关汇丰的传言一拥而上,其中汇丰将通过配股集资至少140亿美元来帮助其安全度过过渡期几乎成为市场普遍的观点。
    不少香港的分析人士都认为,汇丰控股由于此前没有进行任何集资活动,在目前金融风暴下银行业普遍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本就资本实力稍逊一筹的汇丰理所当然应进行集资行为。里昂证券的报告显示,比照亚洲银行的平均股东权益(以及资本)比率的11%,汇丰需要集资高达140亿美元才能达到相同的水平。
    然而针对这样的传言,汇丰方面却给出了模糊不清的说法,“目前我们还不方便发表任何看法。”汇丰银行相关的工作人员如是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没有对这样的传闻进行澄清,但是汇丰近日却宣布,将从2009年的2月开始正式将延迟信用卡还款的罚息大大提高。“这表明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前,汇丰对于未来经济的信心不足。”上述瑞银证券人士表示,提早采取措施也有益于在市场更坏前做好抵御风险的准备。
    不过,汇丰的这一举措却并未对连日来一直遭受市场沽售的公司股价起到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作用。连日来,汇丰控股已经连续四天保持下滑的态势,累计跌幅超过10%,上述人士坦言,如果汇丰近期内仍对集资一事保持缄默或难以出台相关的挽救措施,那么即便资金问题上没有出现问题依然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
权重股增长乏力难振市场
    实际上,本地银行汇丰控股的走势低迷并非个股,即便此前备受追捧的国企权重股近期的走势也普遍呈现出疲软的行情,令投资者信心难以得到提振。
    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受到国内减息幅度少于预期引发A股急挫,使得港股呈现出一片下跌的态势,最高曾下跌538点,并一度失守50天线,在连续了三天的跌势后,最终收报于14230点,其中,中国国企股指数出现大幅下跌,下挫418点,收报于7720点。
    香港大福证券研究部董事杜冠雄指出,周边市场的低迷以及汇丰控股不确定的集资消息使得港股市场近期呈现出单边下跌的行情,权重股增长的乏力也使得其对市场难以产生提振作用。
    记者注意到,2008年12月24日港股成交量已经跌至两年来最低点,当日沽空金额占到市场成交的8%,而备受关注的汇控则再度登上了沽空榜上的首位,其沽空金额达到了2.63亿元,占到当日总额的10.3%,股价也失守74元。
    对此,中信嘉华银行高级副总裁廖群指出,由于几个月来国际商品价格骤降加之国内的消费和生产市场供求关系呈现供大于求,因此未来世界经济前景暗淡,恐怕将整体性地呈现衰退的状态,“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廖群表示,考虑到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及市场低迷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尽管有政府的保增长措施,但是仍将出现产能过剩引发通货膨胀压力,“甚至不排除出现负的通货膨胀率”。
    受此影响,不少香港市场人士也认为,未来包括中资股在内的市场权重股普遍缺乏利好消息的刺激,反而不少权重股在市场受美股、A股市场影响出现跌幅行情时,成为市场抛售的目标,“不少投资者一直寄希望于政府再度出台利好消息刺激市场,不过在现阶段利好普遍被预支的情况下,短期内再出台新政的可能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具有良好基本面的中国移动等在内的权重股也难以呈现出惊人的表现。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