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菜鸟基金经理们的第一个熊市

作者:付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6 21:44:00

摘要:菜鸟基金经理们的第一个熊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 刚 北京报道

    2008年11月,北京“金博会”上为数不多的基金展位已不是“展位难求”,反倒是“空位以待”。在基金行业管理规模前五大的基金公司中,仅有南方基金参展。一些原已参与的公司,也临时撤销了展台,这背后,源自不满的投资者冲倒了一家基金公司的展台。
    12月,众多基金公司取消了依多年惯例要召开的投资策略报告会,有的干脆就不出台2009年的投资策略。少数“勇敢”的基金公司在报告会上配备了专业保镖,站出来做2008年总结和2009年展望的基金经理们虽没有享受小布什总统“鞋弹”待遇,但遭到投资者严厉斥责不可避免。
    2008年岁末,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待遇与2007年备受投资者热捧相比差异如此大的原因,是基金全线滑落的业绩。在投资者眼中,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神秘的光环不仅褪去,而且是直接滑落到了菜鸟级水平。
    2008年,没有一只股票型基金让持有人获得绝对收益,最好的基金业绩也表现为亏损35%左右。
    尽管从表面上看,今年多数股票型基金跑赢了它们的业绩比较基准——没有像大盘那样跌幅达到70%,但实际上,这样的业绩表现仅仅是因为大盘为满仓运行,若将大盘按股票型基金并不满仓的情况计算,大部分股票型基金输于大盘。


基金经理变动成反向指标
    “看看《1929年大崩盘》那本书吧,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候真的很像。”袁蓓和《华夏时报》记者说这句话时,是2008年1月,当时,上证综指还在5000点上方运行,多数基金经理尚沉醉于“黄金十年”、“牛市刚到半山腰”的灿烂憧憬中,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后续冲击波也还没有太深刻的预料。
    作为原华安宝利配置基金的基金经理,袁蓓2008年年初的话,颇具前瞻性。这一判断,也促使了她在短短3个月后,于2008年4月告别透明度太高、压力较大的公募基金业,回到保险界。
    8个月后,随着雷曼兄弟在9月倒下,袁蓓预言成真。上证综指也从5000点一路狂跌,并于10月28日创下1664.93点的低点,而股市的退潮更让公募基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袁蓓此前执掌的华安宝利配置基金,被不少研究机构评为五星基金,不俗的业绩表现,使得她的离去让已追随三四年的老持有人十分遗憾。
    袁蓓的离开并不是个案。进入私募、转到其他岗位、升职等等原因,让在短短十年中培养的诸多有实力的公募基金经理离开了投资第一线。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是基金经理变动频繁的一年。
    至2008年12月末,最少已有124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更换变动,占基金总数的1/3,远远超过2007年。且2008年基金业人才流动范围扩大到了基金公司高管,多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发生了变更。
    遗憾的是,这些变动给基金公司带来的积极影响甚少,多数基金经理更换后,净值表现不尽如人意。而在2008年熊市背景中,基金经理更迭对基金净值的影响演变到了极致。
    以广发基金公司旗下两只基金——广发稳健增长和广发策略优选基金为例,这两只基金在2月15日同时更换了基金经理,冯永欢和许雪梅任广发稳健增长新的基金经理,广发策略优选新任基金经理为冯永欢,仅有4年从业经验的冯永欢同时任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
    在更换基金经理时,这两只产品在同类产品业绩中排名分别是第九和第七,经过8个多月的运作之后,这两只产品排名已经处于同类中的中下游,截至11月末,这两只基金分别排第93和第94名。
    安信证券研究员任瞳在使用原始收益率衡量基金业绩持续性后发现,基金经理变动频繁是造成基金业绩持续落后的原因之一。
    与人员变动影响业绩表现对比鲜明的是,目前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之所以成为市场“抗跌”产品的“大本营”,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其整个团队一直比较稳定。比如,总经理范勇宏在创立公司之后就一直担任该职,副总经理腾天鸣、张后奇是和范勇宏一起组建公司的元老;金牌基金经理兼副总经理王亚伟也是公司创业元老。


“理念炒股害死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的基金经理更换浪潮中,一大批年轻的基金经理火线上岗。
    根据Wind数据统计分析,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中标注了年龄信息的154位基金经理平均年龄为35.88岁(国际基金经理平均年龄是约4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大成创新成长基金的基金经理倪明,28岁。
    90%的基金经理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不满30岁的基金经理占3.03%,超过40岁的基金经理为5.45%。
    与年龄相关的一个指标是,中国的基金经理从业年限非常短,平均年限仅有2.3年。其中,1年左右的占23%,超过1年不满3年的占46%,超过3年的占25.3%。
    未经历熊市的基金经理占74.7%,经历过熊市的基金经理仅有25.3%。研究发现,经历熊市的基金经理把业绩做好的占比为12.32%,而未经历熊市的基金经理将业绩做好的比例仅为8.8%;在业绩做差的比较中,也同样发现经历熊市的经理更优,他们将业绩做差的概率为35.61%,比未经历熊市的基金经理低7个百分点。
    基金经理大都毕业于海内外名校,他们的学历都很高。但有高学历显然是不够的,在业界看来,这群未经历过熊市的年轻人,广泛栽在了忠实的照搬“大师们”的投资理念上。
    在华夏基金机构投资总监郭树强看来,2008年的基金业,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其中首先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我自己深想了一下,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本质是控制住我们自身贪婪的欲望。如果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即使设置那么多的控制指标、风险控制岗,最终的结果也很糟糕。”
    第二个就是投资理念。
    “前些年,我们刚刚进入股票市场,各种理论涌到我们面前,最重要的有长期投资理念,还有反向投资理念,即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这些已经深入到投资人的心中。但是,从我统计的数据看,无论是长期投资还是反向投资,都产生了亏损,而且亏损的原因惊人的一致。”
    郭树强强调,他觉得造成理念投资均出现失败的原因在于,只有这些理论运用正确的时候才能赚钱,运用错误的时候就会亏损;只有深入研究,对于趋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行动才赚钱。“没有人能光靠理念挣钱。”


游戏潜规则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旗下的国富收益基金经理黄林2007年末曾经到北京做过策略报告会,在他的记忆中,当时,所有投资者都在泡沫里狂欢,非常开心。但在2008年12月份,当他再来北京开策略会时,“大家都在深渊里挣扎”。
    黄林自己的心情也一样。而与黄林类似,基金经理在2008年年末的投资策略报告会上,率先向持有人道歉已变成一道风景。
    记者注意到,这些基金经理对于业绩不佳所分析出的一个共性是,虽然不看好市场,但都没有将自己执掌的基金下降到最低仓位。
    其原因,与基金行业的潜规则相关。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基金经理12月22日向记者透露:“共同基金最在乎的是排名,我们的目标就是排名,我们要做的是比其他人做得好,而不是创造绝对收益。我们之所以没有选择把仓位降到最低,是因为我们的同业都没有降到最低,所以我们希望不要与同业拉开太远的距离。”
    在他看来,熊市之中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别踩到地雷,而不是去赚钱。他同时透露,他们的收入与业绩通常挂钩,但挂钩的是“相对业绩”。
    “我哪怕赔到99%,只要我排在同业内的第一我照样赚钱。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
    在王亚伟看来,2008年对基金经理而言最大的挑战是获得绝对收益,2009年仍然是对基金经理考验最大的一年。
    他强调,对于2006年到2008年这三年的“大牛”到“大熊”,让中国的基金经理在短期内进行了一个实战的速成。
  &nbs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